第08版:综合新闻 PDF版阅读

从“养老市集”看郑州老有颐养新图景

本报记者 陶然

从10月27日二七区升龙国际广场的启幕,到28日至29日养老机构里的沉浸式体验,跨越3天的养老市集,郑州用政策宣讲、产品体验、互动服务串联起重阳暖意,让人们窥见郑州养老服务从“有”向“优”进阶的新途径。如今,从智慧医养的精准守护到社区嵌入的温情照料,从产业集群的加速崛起到家企协同的创新实践,一个多维度、全链条的高质量养老生态,正在绿城大地上蓬勃发展……

市集为引,街巷藏着“暖心答案”

市集上老人们的每一个疑问,在郑州的街巷里早已藏着摸得着的答案。

“我爸卧床多年,糖尿病、脑梗后遗症说来就来,普通养老院接不了,大医院住不长久。后来送到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荥阳医院,人家养老区就连着急诊室,紧急情况护士3分钟就可以推去抢救。这才是真能救命的服务!”62岁的朱汉民在市集上算起“安心账”。

不只是医院办养老,社区里也在进行智能化人性化升级。福华街街道的工作人员举着手机展示智慧平台:“我们8000多位老人的健康数据都连着郑大五附院,上次刘奶奶心梗,我发了档案过去,医院直接留好床位,20分钟就送到了。”

家与社区都进行“结构+服务”改造,银发族们才能住着舒心不折腾。“来,你看这扶手,我起夜抓着它,再也没摔过。”近日,在中原区阳光花苑82岁的李爷爷家中,李爷爷拉着记者的手,从卧室摸到卫生间,每个拐角都有防滑贴。“政府给补贴,我自己就花了800块,装完儿子视频时说‘这下能睡踏实了’。”

在经开区,一家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站负责人直击老年心理:“周边老人大多不愿离开家,我们就把服务‘送上门’——早上送助老餐,下午上门理发、测血压,每月还组织手机课教老人视频通话。当然,这也不是智能设备第一次走进老人生活,如今,郑州多家医养机构纷纷让“科技三件套”成了老人标配:手环测心率、门磁记出入、呼叫器连网格员手机。

多方合力,拧成养老“舒心绳”

“政府的职责就是把‘底子’铺好,让老人有地方找服务,让服务方有动力干实事。”郑州养老事业发展中心负责人的话道出了关键。对此,郑州早已搭建起“1+4+N”政策体系,配套近30个文件,从设施建设到资金补贴实现全链条覆盖。

2020年以来,全市投入市本级资金4.9亿元,争取上级补助4.5亿元,对养老机构按床位给建设奖补,按老人自理情况发运营补贴;建有养老托老床位6.6万张,高品质养老机构100家,规模化连锁化企业19家,建成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110家;郑州银行投放1.7亿元养老产业贷款,911万元支持4家民办养老机构运营;政府对收住失能老人的机构每月补400元,护理员满10年每月发200元岗位补助,2024年已有500余家设施机构、200多位护理员受益,让“夕阳事业”成“朝阳产业”。

如果说政府是“搭台人”,企业就是“唱戏人”,用市场化创新让养老服务从“有”变“优”。

对郑州176.5万位户籍老人而言,养老早已不是“吃饱穿暖”的基本需求,而是对尊严与自主的强烈渴求。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今天的郑州,老人们“主动活”的精气神十分动人。清晨6点的郑州火车站,73岁的姚淑英会在《郑州公交线路服务指南》上标注新开通的地铁接驳点;中原区75岁的周慧玲正对着手机镜头录制家庭教育视频;金水区一书法培训机构中,退休前是学校教师的59岁刘阿姨正带着孩子们写毛笔字……这些都是老人“要自主、要价值”的生动写照。

未来织景,拼就“颐养幸福圈”

热闹的市集落幕,但郑州的养老升级从未停步。面对全市176.5万位户籍老人的期盼,各方都在谋划更精准的答卷。

“养老哪是一锤子买卖?得像编中国结似的,政府、企业、家里人还有咱自己,一根根线都得编进去,才结实、才暖和!”10月28日,74岁的刘纺枝坐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里和姐妹们聊天时,一句话把在场人都逗乐了。

“别把我们当‘老没用的’,我还能教孩子认蔬菜品种呢!”每天清晨,来中原区街边卖自己种的天然蔬菜的周奶奶,看着自己种的菜时眼睛里有光。

走访中不少老年人表示,其实越是上了年纪越要主动走出家,比如社区书画班、合唱队都是好去处,有手艺的还能加入志愿服务队。

企业和从业者的脚步更务实。一家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站负责人表示,未来,将逐渐请一些退休教师来开“老年学堂”,教老人唱歌、画画,再组织类似“祖孙互动日”的活动,让老人能跟孙辈一起玩,不是光等着被照顾。

某养老科技企业盯上了“农村养老”:“郑州周边乡镇老人多,但专业服务少。我们想把简化版的智能设备——比如带定位的手环、简易康复工具,和村里的互助养老点合作,让农村老人也能享上‘科技红利’。”

对此,郑州市政协委员王永汉聚焦医养结合的“堵点”给予建议:“可以再多打造几个‘郑州模式’的全链式医养机构,把中医药的优势用起来,让中医理疗进社区、进家庭,既能治慢性病,又能降成本。对低保、失能老人的补贴也得再提提,让特殊群体也能享受高质量服务。”

“郑州搞的‘校企合作’培养护理员是条好路,得接着壮大‘河南护工’品牌,给够补贴和尊严,才能留住人。智能设备也别追求‘高大上’,像一键报警、简单操作的才是老人真需要的。”民革中央原专职副主席何丕洁也点出了行业一大痛点。

“不是缺饭吃,就想孩子多来唠唠。”采访中,管城区独居张奶奶的话,戳中了养老最软的内核。科技发展让老人有了更多的情感寄托媒介,但是,他们更加期待热气腾腾的人情蒸腾出的亲情链接。

这个重阳节,郑州的养老故事里,既有医养结合的底气、适老改造的暖意,更有精神富足的期盼。当政策的温度、市场的精度、家庭的温情与老人的活力交织,“老有颐养”就不再是愿景,而是每个郑州老人都能享有的寻常日子。

2025-10-30,12236| 2025-10-29,12214| 2025-10-28,12206| 2025-10-27,12198| 2025-10-26,12194| 2025-10-25,12190| 2025-10-24,12182| 2025-10-23,12170| 2025-10-22,12162| 2025-10-21,12154| 2025-10-20,12146| 2025-10-19,12142| 2025-10-18,12138| 2025-10-17,12130| 2025-10-16,12118| 2025-10-15,12110| 2025-10-14,12102| 2025-10-13,12094| 2025-10-12,12090| 2025-10-11,12086| 2025-10-10,12078| 2025-10-09,12074| 2025-10-01,12070| 2025-09-30,12062| 2025-09-29,12054| 2025-09-28,12050| 2025-09-27,12046| 2025-09-26,12038| 2025-09-25,12026| 2025-09-24,12018|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