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倩 文 李新华 图
母亲河奔腾不息,“枢纽之城”发展脉动愈发强劲。今年前三季度,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4%,货运量与人员流动量实现“双增长”。郑州持续推动交通枢纽优势再造,枢纽经济能级实现新跃升,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交通动能”。
空中枢纽架起洲际“金桥”
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已成为国际合作的重要桥梁。前三季度,郑州机场国际及地区货邮吞吐量稳步增长,新增并加密了多条通往全球重要货运枢纽的航线,全货机航线网络持续完善。一批批高端医疗器械、精密仪器、生鲜产品在此高效集散,展现出郑州对外开放的澎湃活力。
目前,卢森堡货航常态化运营8条以郑州为中心的洲际货运航线。今年1~9月,在郑货运量达10.52万吨,占郑州机场国际货邮吞吐量的22.9%。中原龙浩航空在郑货运量连续两年翻番,成为郑州枢纽建设的重要力量,“双货航”的“压舱石”作用日益凸显。
郑州—吉隆坡“双枢纽”建设加快推进,两地货运航线不断加密。今年前8个月,货运量已达去年全年的5倍,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同时,中豫航空已与沙特、埃塞俄比亚、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达成合作意向,一个辐射东盟、连接中东与非洲,通达欧美和拉丁美洲的“双枢纽”体系正加速形成。
目前,郑州机场北货运区单体货库面积和货邮保障能力位居中部第一、全国前列;电子货运、海外货站、空空中转三大试点走在全国前列;全球前10大货运航司中已有8家落户郑州,集聚物流企业170余家,年货邮吞吐量跃居全球前35位,国际货运量位居全国第5。郑州不断强化核心竞争力,打通了覆盖全球的航空物流网络,为我省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支点提供有力支撑。
以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为样板,“双枢纽”模式正逐步推广至更多国家和地区。郑州海关积极推动“郑州—布达佩斯海关关际合作项目”,助力打通中国与中东欧、东盟的空中物流通道。今年前三季度,该关监管郑州至卢森堡、布达佩斯、吉隆坡“双枢纽”货邮量达13.5万吨,约占全部国际货邮量的30%。
近年来,随着郑卢“空中丝绸之路”建设不断推进,豫卢及豫欧间人文交流日益密切。今年前9个月,郑州直飞欧洲的客运航线共运送旅客9.4万人次,同比增长14.96%。截至目前,该航线已稳定运行95班,开航以来客座率持续攀升、影响力不断扩大,为河南及中部地区旅客的商务、留学、探亲出行,以及欧洲旅客访华、卢森堡及其周边地区华人归国返乡提供了极大便利。
铁路人员流动量不断创新高
作为“火车拉来的城市”,郑州的铁路枢纽地位持续巩固。2月16日单日发送旅客93.2万人,创郑州铁路单日客发历史新高;5月1日发送旅客97.92万人,再创纪录;10月8日发送旅客104.8万人,较2024年同期高峰日增长16.9%,又一次刷新单日旅客发送量纪录……屡创新高的数据背后,是郑州不可替代的交通区位优势。
繁忙的郑州东站,值班站长周冰妍刚刚为一位老年旅客解答完疑问。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铁路人,她对郑州铁路的发展深有感触。
“如今‘G’字头列车已成为绝对主力,人们的出行越来越便捷,每天都能迎来天南地北的旅客。”周冰妍微笑着说,笑容中带着自豪。她说:“最直观的感受是,旅客的‘生活圈’和‘经济圈’扩大了。早上在郑州喝胡辣汤,中午到西安吃泡馍,下午去武汉登黄鹤楼,已成为很多人的旅游选择。我们的服务也从最初的引导、答疑,升级为重点旅客全流程服务、商务旅客精准信息对接,努力让每一位旅客在感受‘中国速度’的同时,也体会到‘郑州温度’。”
前三季度,郑州东站、郑州航空港站旅客发送量持续回升,周末及节假日客流屡创新高。以郑州为中心的“1小时交通圈”不断拓展,极大促进了人员往来与商务交流,为沿线城市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作为全国率先建成的“米”字形高铁网枢纽, (下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