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伟平 景静
“以前小区树虫泛滥不知道咋办,现在一个电话,社区合伙人就来帮忙;想学小提琴,家门口就有老师免费教,这样的治理太贴心了!”二七区大学路街道嵩山社区居民王阿姨的感慨,道出了该社区推行“社区合伙人”机制后的显著变化。
嵩山社区位于嵩山南路85号,辖区面积0.4平方公里,居住着2000多户近6000人,是典型的老旧密集型社区。此前,该社区长期面临治理需求多元、公共资源不足的困境。为打破僵局,2024年以来,社区在夯实网格管理基础上,推出“社区合伙人”机制,将网格打造成感知需求的“前哨”,让合伙人成为汇聚资源的“桥梁”,构建起“网格筑基、合伙赋能”的良性治理生态。
“居民需要什么,我们就链接什么资源。”社区党委书记张蔓介绍,为实现需求与资源的精准匹配,社区确立“外部引入+本土培育”双渠道策略,推动治理力量从“零散”向“聚合”转变。
在外部引入方面,社区分类施策、精准发力。针对有党组织的公共单位,以区域化党建为纽带深化共建联建。2024年夏季,中原东路101号院树木遭遇虫害危机,网格员上报后,社区迅速联动辖区公共单位绿城广场,邀请专业人员开展喷药施治与跟踪养护。问题解决后,社区顺势邀请绿城广场加入社区合伙人,每周定期开展花草种植讲座,至今已惠及百余位居民。
对于未建立党组织的商户和居民群体,社区创新“小院议事厅”机制,通过睦邻议事会引导大家共商共建、共治共享。世纪家园小区新增的190个电动车充电端口,便是该协商机制落地的民生工程。目前,通过该机制已解决环境治理、设施更新等68项群众关切问题,居民满意度提升40%。与此同时,社区以“公益+低偿+市场”模式引入“笨鸟家政”等专业机构,将闲置空间打造成养老驿站、便民维修站,用社区现有资产撬动社会资源,丰富服务供给。
在本土合伙人培育方面,社区积极探索挖掘内部潜力。一方面,社区深挖“五老”资源,激活内生治理动力。世纪家园小区居民戚万英是河南省门球协会球员,因小区门球场破旧只能跨区活动。网格长走访获悉后,动员其参与场地改造。(下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