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商都论坛 PDF版阅读

河南曲剧的艺术传承与人才培养

陆 蓓

河南曲剧在20世纪20年代由地摊高跷曲甩掉高跷登上舞台演出而正式形成,通称为“河南曲子戏”,1950年正式定名,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被誉为河南第二大地方戏、全国第十大地方戏。

一、前期发展与中期辉煌

“河南曲子戏”在甩掉高跷登台演戏初期,声腔与曲调开始由曲艺向戏曲过渡转变,表演动作也由地摊式大幅度的比画向戏曲程式化过渡转变。在当时,根据流行地域的声腔曲牌,划分为南阳大调体系与洛阳小调体系。这一新兴的地方戏随后将演出领地从南阳与洛阳拓展到了漯河、平顶山、许昌,又进军到了郑州与开封,戏班犹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不仅在乡村演出,而且还走进了城市的戏院,影响越来越大。

在河南曲剧的前期,朱万明、朱六来、朱天水等创办的戏班非常红火,甚至演到了安徽的临泉、界首、阜阳,陕西的西安、宝鸡、汉中,甘肃的天水、张掖、兰州,湖北的襄樊、郧阳、老河口,乃至晋南、河北、内蒙古、新疆、江西、福建等地。名角有盛长娃、王旭东、张新乐等,主要演出的剧目有《王妈妈钉缸》《打瓦罐》《蓝桥会》等,这时的行当划分还不太明确,以小生、小旦、小丑戏为主,大多表现家长里短、爱恨情仇,演唱、化妆、动作、服饰都很粗糙,音乐结构则是含有板腔因素的“曲牌连套体”。

1936年前后,随着张新芳、王玉华、金凤楼等第一批女演员的加入,再加上河南梆子戏第一批编导樊粹庭以及第一批女演员陈素真等戏曲名流的辅导,“河南曲子戏”在声腔、表演、装扮乃至演出剧目上都有了显著提高。随着抗战烽火的兴起,多家戏班纷纷开始排演抗日救亡戏,比如《打东洋》《送子参军》等,表现了“河南曲子戏”艺人的使命担当。

前期的艺术人才培养,大多都是由戏班收来贫家学戏的孩子,一边由名角或专职教戏师傅手把手口传心授,一边登台配戏,天资聪颖者在一两年内就能学会不少戏,四五年就能独当一面成名成角。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尤其是1956年的戏改运动,河南曲剧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机遇,被誉为辉煌时期。在这一时期,专业剧团多达90个,职业与业余剧团多达2800个,遍布13个省区,在全国300多个剧种之中位列第十名,影响空前绝后。特别是自1955年成立郑州市曲剧团与1960年成立河南省曲剧团之后,一批新文艺工作者如作曲马牧、王永生等组建了音乐组,名演员李金波、耿庚辰等组建了导演组,还有编剧许寄秋、孟华等人的介入,尤其是名角王秀玲、张香兰、张新芳等自己设计唱腔与表演动作,加上音乐组与导演组的进入,共同创作出了一批新戏与改编过的传统戏如《红楼梦》《秦香莲》等,开始形成与南阳大调曲剧、洛阳小调曲剧有着不同地域声腔曲调特色的“郑州曲剧”,而且《陈三两》《游乡》还被拍成了戏曲电影,影响全国。

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河南省曲剧团与郑州市曲剧团推出了一批名角好戏,比如谢禄的《打銮驾》《包公告状》,张新芳的《秦香莲》《祥林嫂》,王秀玲的《风雪配》,高桂枝的《冷月葬花魂》《江姐》,海连池的《卷席筒》《赵氏孤儿》,董秀娟的《双玉蝉》,进一步推动了郑州曲剧的发展。

河南曲剧之所以能够辉煌二三十年,主要是涌现出了一代宗师张新芳、王秀玲、谢禄以及一代大家高桂枝、海连池、牛长鑫等,推出了《寇准背靴》《包公辞朝》等经典好戏。

遗憾的是,河南虽然有很多曲剧团,但是专门培养曲剧人才的仅有1960年后成立的南阳戏校,不过洛阳市戏校以及汝州艺校也曾开设有曲剧班,不少后来的曲剧名家都是随团学戏或者参加过曲剧短训班,更多的演员在戏校学的是豫剧,进团后改成曲剧。

二、新世纪的传承与复兴

新世纪前后,河南曲剧随着全国戏曲的衰落而衰落。但是,新一代的河南曲剧人扛起了振兴河南曲剧的重任。在著名剧作家陈涌泉、原长松,著名导演李杰,著名作曲家方可杰等主创队伍的作用下,推出了一批名角新秀刘青、方素真等;推出了一批好戏,比如《阿Q与孔乙己》《五福临门》《婚姻大事》等。尤其是鲁迅文学作品的现代戏曲转换与外国古典名著的中国戏曲转换,提升了郑州曲剧的品格,加之著名作曲家潘永长在原有曲牌基础上创新出来的新曲牌等,让郑州曲剧无论在剧本文学上,还是在表演动作上,特别是在音乐唱腔上,多方位具备了精美、精致、精彩、新颖又古典、通俗又高雅、戏曲又文学的艺术特质。因此,河南曲剧的中心由南阳、洛阳、郑州三地鼎立到以郑州为中心。

在这一时期,河南曲剧的阵地不断退缩失守,官办剧团与民办剧团濒临倒闭,人才大量流失。尚有影响与正常演出的是河南省曲剧团、郑州市曲剧团、南阳市曲剧团、洛阳市曲剧团等。这一时期的名家新秀大多是随班学员或从艺校豫剧班转来改学的曲剧。

三、新时代的新生机与新复兴

河南曲剧在新时代,随着一批名角的退出,表演人才出现了断档,可谓青黄不接。以河南省曲剧团为例,有一年复排经典大戏《赵氏孤儿》,由已到中年的著名演员张转社领衔主演,团里年轻演员非常稀缺,只好由年过半百的几个一级演员来跑龙套,凸显了河南曲剧在新时代的困境。

随着中国戏曲学院首届曲剧班毕业生以及优秀戏曲学子的引进与进团后的不断培养,牛艳荣、李晶花等已经成长了起来,在多位名师的传帮带下,多部经典好戏已经得到了传承。尤其是李晶花,由她领衔主演的《祥林嫂》成为新时代河南曲剧的扛鼎之作;由她领衔主演的《信仰》,夺取了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新时代河南曲剧的代表性青年人才。由此也凸显了河南曲剧的生机。虽然李晶花一举成名,然而她并不是学曲剧的、唱曲剧的,在洛阳艺校学的是豫剧,毕业后进入了河南豫剧三团,后来由于考入曲剧本科班,从而进入了河南省曲剧团。

因此,必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尤其是组建从中专到大专甚至到本科的曲剧班。目前,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戏曲学院开设有中专与大专豫剧班,全省仅有南阳艺校还在坚持开设曲剧班。令人欣喜的是,成立不久的河南大学河南戏剧学院开设有曲剧本科班,中国戏曲梅花奖得主杨帅学、方素真以及著名导演李杰也从河南省曲剧团调来任教,由此也凸显了河南曲剧在人才培养上的生机。

在新时代,虽然河南曲剧院团的数量越来越少,从业人员也在锐减,但是我们需要在危机中寻找生机。一是在河南艺术职业学院开设曲剧中专班与大专班,培养曲剧表演艺术人才、音乐伴奏人才,为各家曲剧院团输送人才;二是联合曲剧院团,引进名角来教戏排戏,并且与院校合作,为学生寻找实践锻炼的阵地;三是帮助优秀的曲剧学子考入更高学府进行深造,以求将来能够很好地传承河南曲剧,发展河南曲剧,传承更多经典剧目,开创出更多具有艺术价值、思想价值、市场价值、传承价值的新剧目,让河南曲剧之花开放得更加鲜艳!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河南戏剧学院,本文系2024—2025年度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研课题,课题编号是24HNFY-LX159)

2025-11-06,12288| 2025-11-05,12280| 2025-11-04,12272| 2025-11-03,12264| 2025-11-02,12260| 2025-11-01,12256| 2025-10-31,12248| 2025-10-30,12236| 2025-10-29,12214| 2025-10-28,12206| 2025-10-27,12198| 2025-10-26,12194| 2025-10-25,12190| 2025-10-24,12182| 2025-10-23,12170| 2025-10-22,12162| 2025-10-21,12154| 2025-10-20,12146| 2025-10-19,12142| 2025-10-18,12138| 2025-10-17,12130| 2025-10-16,12118| 2025-10-15,12110| 2025-10-14,12102| 2025-10-13,12094| 2025-10-12,12090| 2025-10-11,12086| 2025-10-10,12078| 2025-10-09,12074| 2025-10-01,12070|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