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娜
秋日正浓、层林尽染。
嵩山赏红叶、长寿山观枫,已是郑州人喜爱的赏秋方式。朋友圈里,人们在山腰处攀爬,在山顶欢笑……一年好景,橙黄橘绿,满目欣然。
2025年11月8日,又一个记者节如期而至。
站在报业大厦楼下,红树林的叶子红得耀眼,不远处的风筝依然在天空悠闲地飘荡。抬头,“郑州日报社”几个大字很是闪亮。
突然意识到:我们何尝不是跋山涉水的登山者,攀登着新闻的山峦?我们何尝不是满腔热忱的登山者?正如嵩山上的红叶,历经风霜愈见赤诚。
每一个记者,都是新闻路上的登山者。
登山者向着峰顶进发,明知可能遭遇险阻,却依然选择向上。恰似我们的日常——在媒体融合的大山里攀登,在信息爆炸的密林中穿行,在流量为王还是内容为王的选择中跋涉……
当然,登山的意义不止于此。正如嵩山少室与太室相望,长寿山红叶与青松相映,新闻路上,我们也在构建着自己的风景。
今年记者节,我们重新解构“Journalist”这个单词,我们为每一个字母都注入了自己的理解——
J,Justice正义,恰如山川,坚毅刚正。内参记者王战龙说:“做新闻要有嵩山的品格,经得起风雨侵蚀。记者是正义的守护者,追求公平和正义是记者的天职。”
O,Objective客观,恰似河流,包容客观。财经记者孙婷婷时常面对数据,她认为:“报道要像黄河水,容纳百川却保持本色。记者要保持独立的立场,书写客观真实的新闻报道。”
U,Unbiased无偏见的,正如嵩岳,无偏无倚。民生记者汪永森说:“在老百姓中间找故事,听老百姓心里话,记民生大小事,就像嵩阳书院里的古柏,不偏不倚。”
R,Responsibility责任,重如嵩山。从业19年的我,10多次采访省市两会,今年又作为河南市级媒体唯一一个去采访九三阅兵的记者,深知“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对记者来说,责任二字重千钧”。
N,Nose for News新闻嗅觉,灵如秋风。城区记者刘伟平说:“街巷烟火里藏新闻,就像秋风里藏着红叶的消息。”
A,当然是Accurate准确,稳如嵩岩。党报编辑尚颖华说:“字斟句酌校版面,错漏一点都不行。准确是编辑的生命线。”
L,我们解构为Listener倾听者,静如嵩谷。文化记者左丽慧说:“去聆听人们的声音,就像聆听嵩山松涛。”
I,Integrity正直/诚实,清如颍水。00后记者李居正习惯于用新设备新技术去采访和记录,但他知道:“镜头里要装真实,笔下要守良心,正直是不管到什么时候都得守住的底线。”
S,Serious认真,细如秋叶。新媒体编辑牛艺杰能写能拍能剪辑能出镜,她说:“剪视频、改标题,每一步都要认真,新媒体也容不得半点马虎。”
T,自然是True真实,朴如黄土。县区记者杨宜锦多年在田间地头访百姓,在街头巷尾写稿件,她相信,脚踩田埂听真话,笔下才有真故事,真实是记者的根。
这番解构下来,一个真正的Journalist(记者)应该是秉持正义、保持客观、勇于揭露、肩负责任、坚守中立、确保准确、善于倾听、诚实正直、工作认真、永远寻求真实的那么一类人。
你看,攀登路上,我们从不孤独。
这番解读,让“记者”二字染上了中原大地的秋色,浸透了嵩山黄河的品格。
登山者的足迹,印在中原大地的脉络里。
想起邵飘萍,他的精神如嵩山般巍峨,在军阀枪口下依然挺立。他倒下了,但千万个攀登者站了起来。
想起范长江,穿越中国的西北角。茫茫荒漠中,攀登属于他的“理想之山”。
想起穆青笔下的焦裕禄,那种扎根泥土的坚守,恰如嵩山古柏。
想起我们身边的那些老一代新闻工作者,他们在黄河岸边、嵩山脚下写就的每一篇报道,都是攀登路上坚实的足迹。
这些永不回头的登山者,用生命在历史的山岩上凿出台阶。而我们,正沿着这些台阶继续向上。
是的,我们放弃随波逐流,我们选择拾阶而上——
技术的洪流奔涌向前,媒体的形态日新月异,但新闻的本质从未改变——它依然是对真实的追寻,对弱者的关怀,对权力的监督,对公义的呼唤。
我们放弃先入为主的判断,只为让事实自己说话;
我们放弃华丽的修辞,只为还原事件本来的面貌;
我们放弃立竿见影的效果,只为等待时间给出的答案。
当谣言如秋雾弥漫时,我们选择做嵩山顶上的清风;
当弱者声音被淹没时,我们选择做黄河岸边的号子;
当热点浮于表面时,我们选择做长寿山深处的红叶——经霜愈艳,历久弥新。
在放弃与不放弃之间,我们定义着自己的职业,也参与定义着这个时代。
当浮华散尽,当喧嚣落幕,留下的将是那些不放弃真相、不放弃良知、不放弃希望的灵魂,以及他们笔下——这个时代最真实的模样。
我们在不确定的年代选择确定的攀登,我们在喧嚣的时候选择冷静的坚持,不是为了永远站在山顶,而是为了像嵩山红叶那样,在最萧瑟的季节绽放最炽烈的色彩。
正因如此,我们放弃的,终将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我们坚守的,必将在时间的长河中留下印记。
在这个层林尽染的季节,我们选择坚持攀登属于自己的山。
记者节快乐——献给所有依然在新闻路上攀登的我们!
献给在基层一线深耕的登山者,你们的脚印印在黄河滩区、嵩山村落;
献给在街头巷尾追寻真相的登山者,你们的身影穿梭在商城遗址、二七塔下;
献给每一个在媒体变革中坚持理想的登山者,你们的声音回荡在中原上空;
献给所有转行却依然心系新闻的“前登山者”,你们的初心永远留在这片山河之间。
坚持,像嵩山红叶那样,在风霜中找到了自己的颜色;
坚守,像长寿山步道那样,每一个转弯都有新的风景;
坚信,像中原的秋天那样,最终将用最饱满的色彩回应岁月的拷问。
记者节快乐。
不要问我为什么还在攀登——
因为山在那里,色正红。
让“正义”之光闪耀
我蹲得腿都麻了,愣是没看到一个人从对面工厂出来。铁门从里面锁着,厂房拉着窗帘,有条巴掌宽的缝隙,偶尔会看到人影晃动。
我要找的是个女生,只通过两次电话,除了名字,其他一无所知。
她是在医院看病期间打的电话,医生怀疑是“苯中毒”,等我们赶到医院的时候,老板已结过医药费,带她回了工厂。
20多年前,手机的身份功能大于通话功能,我们手里唯一的线索就是她打工的地址——一个北方城市的郊区生产塑料制品的小厂。
我和同事最初的计划是蹲守在工厂门口,期待能够“偶遇”投诉人。等我打开第二包烟的时候,还是没有人出来,我们决定直接敲门。
“听口音,她应该是河南人,可能20多岁……”我俩极力回忆通电话的细节,试图为敲门找到一个合理的借口。
门卫上下打量着我们问:“你找谁?”
“找俺表姐。”
“你哪来的?”
“河南,在这上学。”
…………
在不知道递了几次烟后,一个女生从厂房走了出来,将一盆水泼在院里,转身回屋的时候,门卫喊了句:“×××,你河南老乡!”
同事是河南人,立刻用河南话喊了一句“姐”,在对方还在愣神的时候冲了上去,拽着胳膊进了屋。
好险!其实她不是投诉人,只是同村打工的老乡。
后来,稿件发表了,也给“表姐”联系了公益律师。
“表姐”说,厂里以前也有女工出现过“苯中毒”的状况,女工也找过老板,老板就一句话:“啥中毒?那是你们身体不行,别讹人!”
最初的时候,她也不知道往哪投诉,打过很多电话,有打给媒体的,有打给劳动部门的,有打给12315的,“能想到、能找到的电话都打了,我们在一起的都说‘别想了,没人来!’”
最后一次见面,是在北方一座城市的二环路边,“等打赢了官司,你去哪?回老家?”我问“表姐”。“去南方,俺同学说南方工资高,环境还好!”说话的时候,她的眼睛亮亮的。
20多年了,我经常会想起“表姐”,想起她说我们冲进屋里的情形“一股子光,明晃晃的”。
本报记者 王战龙
“客观”在求证的路上
入职2年多,健强本领、滋养热爱,打磨自己、沉淀自己。
忆往昔,认识客观。2024年1月3日,一个猪肉价格使我从晚上9点多持续核实到深夜11点多。2023年12月,我走访多家猪肉店铺时,有这样一个现象:不少店主不约而同地提到2022年的肉价,试图用“当年更贵”来突出眼下猪肉的“实惠”,以便招揽到我这个“客户”。
然而,2022年的猪肉价格真如他们所说那般吗?为了核实这一说法,我在2024年1月3日交稿时,和部门主任查找了河南调查总队官方网站发布的那几年猪肉价格涨幅情况,并对其进行了细致分析……正是这次经历,让我真切认识到,经济报道中,每一个数据的呈现,都必须立足于客观事实,而非仅凭受访者的一面之词。
看今朝,践行客观。2025年11月3日,第十八届中国—拉美企业家高峰会开幕当天,我在某企业展位的采访遇到了一回数据“罗生门”。两位工作人员先后提供的同一数据竟不一致。采访内容很多,数据不止一处,因此,我整理完稿件,再次核查,发现采访内容里面的数据和该企业官方网站显示的数据也不一致。
当日下午5点多,我匆匆折返该企业展位,场内已人影稀疏。情急之下,我向坐在一旁正在交谈的几位参展人员冒昧求助。幸运的是,其中一位参展人员格外热心,当场拨通该展位负责人的电话,让我直接沟通。问题解决后,我道谢准备离开,这位热心的参展人员急忙问道:“你们只报道政府新闻,还是也关注其他新闻?”我回复:“只要有新闻价值,都会关注报道。”
我素来习惯留存采访对象的联系方式,偏偏遗漏了最初那位提供不一致数据的工作人员,实在不该。直到11月6日翻阅手机时,才发现他的联系方式早已存在列表,想来是当天所加人员过多,一时没想起来。万幸,在紧要关头遇上热心人,让这段有可能“断线”的采访得以圆满收尾。
提笔至此,感念万千。我在报社的第一位老师,让我看到了热爱的模样,如今我亦愿秉持心中这份滚烫,步履不停。此外,部门主任的指导帮助、部门同事的经验传授、编辑老师的严谨核查、摄影老师的协同合作,还有同期入职小伙伴的隔空陪伴……他们也用专业、严谨与协作,为我诠释了“客观”一词最生动、最全面的模样。
本报记者 孙婷婷
“居中守正”行致远
从社区新闻的街巷行进到突发新闻的现场,从发布会的重磅信息到基层民生的急难愁盼,20年的时光匆匆而过,青春在一次次的采访中悄悄溜走,不变的是对新闻事业的一颗初心、一份热爱!
时代赋予我们使命,社会赋予我们责任,人民群众给予我们信任。历经岁月磨砺,我越发熟悉城市的街巷和变化的一隅,所涉足的区域和话题内容也越发深广,但我始终坚持在新闻第一线,及时传递最新信息,为公众提供准确、权威的报道。
2016年11月8日,记者节当晚,我驱车直奔邙岭大道,探寻一处违规设置的渣土倾倒场,呼啸轰响的渣土车打破了沿路居民的美梦,一车车渣土被倾倒进土沟之中。调查报道刊发后,市、区多家部门表态对渣土倾倒场立案督办,媒体监督和助政的力量再一次得到彰显。
“现场到底什么样?数据是真的吗?”“网上发布的内容准确不?”“传言……”经常有人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面对疑问,我更加清楚自己的责任,在报道之中一定要不偏不倚、居中守正,才能把脚步踏得更实、把目光放得更远、把心与群众贴得更近。
2009年,我报道了白血病女孩“茶叶妹妹”程静雯寻亲的故事,并为她募集善款30余万元。2020年10月,我报道了女大学生张小文抗癌7年,校园摆摊卖花为母亲筹集医疗费的故事,中国新闻社转发后,冲上微博热搜榜,引发1.5亿阅读量,微公益平台半天募捐19万余元,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平台授予张小文“天天正能量”特别奖及1万元正能量奖金。
在追逐流量的时代,用新闻报道为当事人解决迫在眉睫的问题,这可能是民生记者价值体现的方式之一。今天是属于我们的节日,新闻人仍在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和同伴们将勇毅前行,坚定地将社会责任扛在肩头。 本报记者 汪永森
“责任”二字重千钧
又逢11月8日记者节。
面对屏幕,要写关于记者节的短文,习惯于“码字”的我却一次次写下几句又删除,页面上,总是空空如也。
背后书架上,有厚厚的几十个采访本,大小不一,按照年份排列,是我从业19年来的笔迹,亦是足迹和心路历程。索性翻看采访本吧——十九载采访的时光,也如长卷般在眼前徐徐展开——
若说对记者这一职业的感悟,恐“责任”二字重于千钧。
责任,是记者要把握着镌刻时代的忠诚之笔。每一次两会报道,都是在聆听时代的心跳;每一个重大现场,都是在见证历史的诞生。犹记今年九三阅兵那天,快门声与国歌声交响,我用镜头收藏强军梦想,用文字传递家国情怀。
责任,是记者要做连接天地的温暖桥梁。作为党媒记者,我们既是政策的传声筒,更是民心的感应器。采访二月河先生时,他“文以载道”的殷殷嘱托如春风化雨;对话施一公院士时,他“科技报国”的赤子之心令人动容。带着这些思想的火种,我们走进田间地头、街头巷尾,把宏大的政策叙事转化为有温度的生活故事,让理想的星火通过我们的笔端照亮现实——这,正是“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最本真的初心。
责任,是记者要始终拥有守望光明的坚定目光。在这个信息纷繁的时代,我们更要坚守真实这片净土。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用双眼明辨是非曲直,用思考穿透迷雾重重,用笔墨书写人间正道。尽量不去随波逐流,不去哗众取宠,不去回避矛盾,不去放弃追问——这不仅是职业准则的要求,更是新闻人刻在骨子里的尊严。
责任,是记者在两会深夜写稿时不灭的灯光,是田间地头采访时裤脚沾满的泥土,是重大事件发生时逆流而上的身影。
责任,让我深知,唯有永葆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爱,磨砺手中的笔,淬炼心中的火,让每一篇报道都饱含思想的深度、情感的温度、品质的高度,方能不负“时代记录者”这个光荣的称号。
笔尖流淌的是山河岁月,心中照亮的是初心不改——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职业的召唤、使命和责任呢? 本报记者 李娜
“闻”见人间滚烫
记者节于我,是职业的年轮,更是一次与“新闻嗅觉”的深情对话。
嗅觉,不是鼻尖的感知,而是心中的敏感、眼中的锐利,是在寻常巷陌里捕捉不凡,在喧嚣尘世中聆听心声的职业本能。它如同一束微光,照亮我十多年记者生涯的每一段征途,让平凡的采访之路缀满温暖与力量。
初入行时,我总以为“新闻嗅觉”是资深记者的专属技能。直到那次采访,让我豁然开朗。那年冬夜,郑州突降暴雪,我前往主干道报道除雪情况。寒风如刀,积雪没膝,正当我聚焦于铲雪车作业时,街角一处亮着暖灯的便利店吸引了我的注意。店主是位大姐,正给环卫工人、外卖骑手递上热姜茶,小小的店铺里挤满了避雪的人,笑声驱散了寒意。
起初我觉得这只是个不起眼的小场景,但职业直觉让我停下脚步。攀谈中得知,大姐每年雪天都免费提供热饮,坚持了整整8年。那一夜,除了轰轰烈烈的除雪场面,我同时也记录下这间小店里的温情故事。故事虽小,却在平台留言板掀起了不小涟漪,读者纷纷点赞“小店大姐好样的,这就是城市的温度”“没有什么比雪夜里的一杯热茶更暖心的了”……前辈也告诉我:“‘新闻嗅觉’就是能在宏大叙事里看见微观感动,让冰冷的新闻有人心的温度。”
16年光阴,我愈发明白,“新闻嗅觉”的背后,是“脚下有泥”的坚守。为了呈现城市变迁,我翻阅档案、走访老街坊,在蛛丝马迹中拼凑时光的印记;为了珍藏城市温度,我收集长者们的讲述、收集老物件,在乡音袅袅中留存岁月的温情。为了串联城市脉络,我追寻铁轨、追溯老河道,在步履丈量中串联岁月的轨迹。
回望来路,“新闻嗅觉”早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它让我在纷繁世事中保持清醒,在平凡烟火中发现人间滚烫,在时代浪潮中坚守不变的初心。
作为新时代的记者,我愿继续以嗅觉为翼,带着对职业的敬畏、对人民的深情,奔走在新闻现场的第一线,捕捉时代的脉搏,记录人间的温情,让每一篇报道都充满力量,每一段文字都不负使命。这,便是我对记者职业最真挚的告白,也是对“新闻嗅觉”最坚定的践行。 本报记者 刘伟平
“准确”藏在细节里
又至记者节,夜色中的郑州日报编辑部依旧灯火通明。作为一名头版编辑,我总在这样的夜晚想起那句刻在心里的话:“稿件追逐灯光,大样追逐墨香。”这份对“准确”的执着,已融入每一位党报夜班编辑的血脉之中。这两个字从不是简单的职业要求,而是沉甸甸的责任,是墨香里最厚重的坚守。
暮色四合,党报的夜班人,要告别家人、屏蔽喧嚣,穿过城市的热闹,在夜色中赶到岗位。我们深知,静心、静气、静神,是发现差错的前提。在郑州日报夜班,流程从晚上6点持续到次日凌晨两点,时间紧迫,但“准确”永远是第一位的。
这份“准确”,藏在夜班编辑部的每一个细节里。晚6点到次日凌晨,头版的编校流程像一场精密的接力赛。选稿时,要反复核对新闻来源的权威性;编辑时,哪怕一个标点符号的偏差都不能放过;组版后,三审三校的红笔痕迹,是我们与差错的博弈。有次遇到重大活动报道,稿件涉及一组经济数据,为确保精准,我们和校对老师对着报表逐字核对,连小数点后两位都反复确认。当最终签版时,窗外夜色沉沉,看着屏幕上清晰的版面,疲惫瞬间消散——那份踏实,是“准确”给予我们最珍贵的馈赠。
为了求证一个数据的准确性,我们一晚上可能要给记者打很多电话。稿件排得晚时,记者们凌晨还会接到我们的电话,他们睡眼惺忪却又认真地确认信息,戏称这些电话为“午夜凶铃”。这不是固执,而是对真实的敬畏。“准确”不是冰冷的标准,是对读者负责,对这座城市的每一份期待负责。
夜班是一场奔跑,一场以梦为马的奔跑。有人问,在信息飞速传播的时代,为何还要对“准确”如此执拗?我想,正因为信息繁杂,党报的“准确”才更具分量。
记者节的灯光,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我更加坚信:作为党报编辑,我们对“准确”的坚守,是对历史最好的致敬,也是对未来最真的承诺。我们愿继续做那个守望“准确”的人,在深夜的版面上耕耘,在墨香的坚守中前行,让每一份报纸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让党报的权威与温度,透过“准确”的文字,传递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本报记者 尚颖华
“倾听”不止于“听见”
作为一名文化记者,我的工作看似是用笔记录,但真正支撑起每一篇报道灵魂的,却是那双学会“倾听”的耳朵。这倾听,远不止于用耳朵听见。
郑州作为商王朝第一个都城亳都所在,地上车水马龙,地下气象万千。在商都书院街城市考古体验课堂,我曾坐在出土重要文物遗迹的探方边,闭上眼努力去“倾听”这里的声响。年轮般层叠的考古地层,埋藏着土质松密的变化、火烧的碳迹;出土的高等级青铜礼器,讲述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这里,土层、探方、陶片它们都会“说话”。在这里,我放下笔,学习一种全新的倾听方式——用眼睛倾听大地的低语,用指尖倾听文物的脉动,用心倾听那些连接古今的人类情感。在陶片出现的地方,努力倾听文明的交响;在别人记录年代的数据里,感知中华文化的传承。
“考古工作很辛苦”是苍白的;但“那天下午3点,我独自在修复室,突然发现青铜器内壁有一个从未被记录的铭文,心跳加剧、手都抖了”——这样的细节自己会说话。倾听不是被动接收,而是一种极致的专注——透过倾听,去触摸对方都未必全然察觉的真心。
现在,我学会了在采访本上,不只记录话语,更要记下那些转瞬即逝的表情、一次突然的哽咽。这些,才是故事真正开始的地方。当你不仅用耳朵,更用心去倾听时,那些深藏的、真实的、动人的人物之光,才会如千年文物被细心拂去尘埃般,自己显现出来。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作为文化记者,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种的定力:不是急着发声,而是沉下心来,虔诚地去倾听。倾听历史的回响、人物的心跳、倾听那文明绵延不绝的脉搏。我的笔,是我倾听的延伸。唯有当我的倾听足够深沉、足够真诚时,落在纸上的文字,才能不再是浮光掠影的信息,而成为能敲击读者心灵的回声。
本报记者 左丽慧
“正直”为笔写风景
作为一名文旅记者,我的行囊里总是装着两样东西:一台记录风景的相机,和一支书写真实的笔。行走在郑州山水之间,我愈发认识到,正直与诚实不仅是抽象的职业道德,更是记者最珍贵的职业底色。
文旅报道不同于其他领域,它直接牵动着人们对远方的向往与信任。正直,更体现在抵抗诱惑的定力。文旅记者常被奉为上宾,享受热情的接待,面对精心安排的行程和热情周到的服务,能否保持客观的评判,考验着我们的职业操守。还记得一次受邀参加某地文旅推介时,对方明确希望“多美言几句”。记者操守不容我粉饰美化,我相信,真正的尊重不是锦上添花的赞美,而是鞭辟入里的专业见解。
文旅领域的正直,还意味着一种文化自觉与历史责任感。当我们介绍一座古建筑、一种传统手艺时,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者,更是文化的诠释者和守护者。这要求我们必须秉持学术的严谨,深入考证,因为我知道,每一个被我们书写的地点、每一种被我们记录的文化,其生命都将在我们的文字中得到延续。
在这个被流量和算法支配的时代,短期的关注或许可以通过夸张的标题和滤镜下的美景获得,但持久的影响力、真正的公信力,只能建立在每一篇报道都经得起检验的真实之上。我的使命,不是成为某个地方的“宣传员”,而是用正直的笔,为读者拨开迷雾,呈现一个既有诗意又不失真实的远方。 本报记者 李居正
“认真”是一种力量
又是一年记者节。这是我从业的第六年,褪去初入行的青涩,在此时我想起一个朴素的词——“认真”。在这个信息以光速迭代、注意力被切割成碎片的时代,“认真”似乎显得有些“过时”。但于我而言,认真却是我们这份职业的压舱石,是穿透喧嚣噪音的那一束稳定、澄澈的光。
新媒体时代的“快”,我们深有体会。追热点的秒速,标题的吸睛……这一切,都容易让人滑向浮光掠影的“知道”,而非沉心静气的“理解”。而“认真”,恰恰是在这种惯性下的主动“刹车”。它是在全网疯传一个片段时,多打一个电话去核实信源;它是在情绪淹没事实的舆论场里,坚守对事件另一面的追问;它是在所有人都满足于“短平快”的解读时,甘愿为一条背景信息、一个专业术语去查阅资料、请教专家的“笨功夫”。
这种“笨功夫”,外化于行,是屏幕上每一个精准的措辞,每一帧核实过的画面,每一条平衡了各方声音的报道。它内化于心,则是一种“较真”的职业状态——与模糊较真,与偏见较真,与想当然的叙事逻辑较真。
“认真”不是书斋里的想象,它需要双脚沾满泥土,需要感受采访对象手心的温度与眼里的微光。这份对“人”的认真凝视,远比转瞬即逝的流量更有生命力。
在记者节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愿我们都能守护好内心那份“认真”的执念。不为掌声,只为当浮华散尽,我们留下的文字与影像,能经得起良知的拷问与时间的审视。
因为,认真,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本报记者 牛艺杰
“俯身”与“真实”同行
“脚踩田埂听真话,深入现场写发展。”一眨眼的工夫,我已经在新郑驻站了12个年头。这12年,我见证了新郑日新月异的变化,也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着新郑奋进的每一个坚实足迹。12年的基层驻站工作让我深刻明白:新闻的源头活水在基层,新闻的坚实基础在真实。
坚守真实,起而行之并不容易。接到村民“西瓜滞销”线索,本能地重视起来,电话里“瓜农”也表现得十分迫切。然而,当我们真正走进田间地头,才发现所谓的“滞销”是一个伪命题。真相是该西瓜品种稀有、品质极高,因此定价就是普通西瓜的数倍,其销售节奏本就相对缓慢,属于高端市场的正常现象,而非普通意义上产品积压、农民受损的“滞销”。
真实不仅在于“俯下身”去现场,还在于要有“多方求证”的严谨态度。
采访中,曾遇到一家自称年纳税数千万元的“明星企业”,出于记者的职业敏感和求真的本能,我们没有停留在企业华丽的自我宣传上,而是选择了向税务、工商等相关部门进行严谨的交叉求证。最终核实的结果令人咋舌:该企业的实际纳税额仅为数万元,与宣传数字相差千倍。这个巨大的反差,戳破了一个精心编织的谎言。
坚守新闻真实,还来自于“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职业操守。采访中,经常会面临来自各方的压力、诱惑或误导。这时记者是否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坚持真相的勇气至关重要,不为利益所动,不为压力所屈,写出真实的新闻,这既是对公众负责,也是对记者自身职业声誉的保护。
前路漫漫亦灿灿,笃行步步亦驱驱。“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如同警钟时时在我耳边回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每一次严谨的求证、深入的探访书写经得起检验的报道。
本报记者 杨宜锦
本报记者 廖谦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