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阎铁成
1955年,安金槐先生在郑州市中心城区发现了商代城池,不仅为殷商文化找到了源头,还将中国都市发展的历史推向了3600年前。从那时起,经过70年来几代人的努力,历史深处的郑州商城开始清晰地向我们走来。考古研究成果告诉人们,郑州商城是商王朝建立的第一个都城——亳,她不仅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市,并且在她的周围,商王朝还建立了一系列的城池,形成了郑州商城、郑州商城的卫城、郑州商城的边城三重城市网络,形成了以郑州商城为核心的中心城市的宏伟气象。
一、天下望归的都城
商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一统王朝,它奠基了历史中国的核心版图,创造了“有册有典”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中国青铜时代的高峰。历史和考古研究证实,由于各种原因,或征战,或内乱,或灾害,商王朝曾多次迁都,形成了“前八后五,不常厥土”的说法,即王朝建立前迁过8次居所,建立后迁过5次都城。在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下,先后发现了安阳殷墟和洹北商城、郑州商城和小双桥商城、洛阳尸乡沟商城、邢台邢墟等商代具有都城规模的遗址,为还原商王朝的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引人注目的是,商王朝的3个都城都在今日郑州境内,成为商王朝建都最多的地方,成为天下望归的中心。
郑州商城——商汤亳都。商王朝的历史是从商汤开始的,司马迁在《史记》中讲,商的先人契是与大禹同时代的人物,因佐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从契往下传了十三代便是汤。汤生下时,商部族并不在亳地,是汤将商部族迁移到了亳地,汤以亳为根据地成长壮大,而后进行了讨伐夏的战争并灭了夏王朝。“当是时,夏桀为虐政淫荒,而诸侯昆吾氏为乱。汤乃兴师率诸侯,伊尹从汤,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伐桀。”“桀奔於鸣条,夏师败绩。” “於是诸侯毕服,汤乃践天子位,平定海内。既绌夏命,还亳。”司马迁这段话讲得非常清楚,汤灭了夏王朝之后,返回到了亳地,在亳建立了商王朝。亳在哪里? 1955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郑州商城遗址,为商代早期都城。1959年考古工作者在郑州商城西去百公里发现了二里头遗址,时代在郑州商城之前。根据“西夏东商”的历史记载,毫无疑义,考古与文献二重证据锁定了二里头遗址为夏代晚期王都,郑州商城遗址是商汤建立的王朝第一都——亳都,商王朝以亳为都开启中国王朝最强盛的时代。
历经70多年考古和研究,郑州商代亳都都城的面纱逐渐揭开,她坐落于圃田泽西畔,由宫城、内城、内城壕、外城、外城壕五重城防体系组成,为同时期所建。首都师范大学袁广阔先生认为,郑州商城面积约在13平方公里以上。国家博物馆李维明先生认为,若加上周边连续不断的聚落,郑州商城范围应在160平方公里。郑州大学李民先生认为,郑州商城不仅是夏商周3个王朝时期规模最大的都城,也是世界同时期规模最大的城池。
郑州商代亳都都城坐落在古代圃田泽西岸,纵横今日中心城区,由宫城、内城、内城壕、外城、外城壕组成。宫城以今日黄委会生活区一带为中心,为国王临朝起居之所,已在地面以下发现城墙夯土近千米,城墙坐落在生土上,残宽7米左右,残高2.4米,夯筑而成。宫城内有连片的宫殿夯土台基,其中一处基址东西面阔超过65米,南北宽15.6米,是一座重檐回廊九室宮殿建筑,雄浑巍峨。城内发现大型石砌蓄水池、水道等供水设施,系统完备。城内东北部为祭祀遗址,发现有祭祀遗存。内城围宫城而建,是贵族和平民居住区,平面为方形,北城墙长1690米,西城墙长1700米,东城墙和南城墙均长1870米,城垣周长7130米。城墙底宽20米,顶宽5米,高约10米,大部分城墙今天仍屹立在地面以上。城外侧挖有10米深城壕。城内面积3.18平方公里,发现了大面积的房基、水井、网状输水沟渠等生活遗迹。外城环内城而筑,平面呈不规则圆形,城墙已湮没地下。南墙在货栈街、陇海铁路一带,西墙在一马路、二七路一带,已发现城墙10多千米,城墙外侧也修有护城壕。城内建有各类作坊,河南饭店一带和河南省公路运输公司一带为两处制铜作坊,新华社河南分社一带为制骨作坊,郑州十四中一带为制陶作坊。在外城贴近内城处,发现3个商代窖藏坑,出土数十件青铜重器。此外,在杨庄、烟厂、人民公园一带,分布有商代墓葬区,有贵族也有平民,墓中随葬品标志了墓主的身份。
郑州商代亳都都城选址考究,地势平坦广阔,西高东低,近临湖泊,便于取排水,体现了生态宜居的理念。城市规划严整科学,布局分明,尊卑有别,秩序井然。三座城池相套,宫城居中,内城南墙开门三座,彰显了王权至高无上的礼仪至尊。五道城防,墙高池深,层层护卫,凸显了都城的威严与坚不可摧。三城功能有别,生活区与生产区分离,统治者与普通百姓相隔,展现了社会生活的井然有序。城市基础设施完备,对应城门有网格化道路,开凿的水井与石板铺砌的输水管道形成完备的地下供水网络,呈现了成熟的城市建设理念。郑州商代亳都都城开创了古代城市建设新格局,奠定了中国后世王都建设的基本规制,树起了人类城市发展史的巍峨里程碑。
从考古发现看,郑州商代亳都都城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形成当时全国的中心,手工业的铸造、制瓷、制陶、制骨等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水平,东海的鲸骨、昆仑的宝玉,尤其是大量贝币的出现,表明当时商品交易活动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和繁荣。郑州商城内出土玉器、青铜器、金饰品、象牙制品、骨器、甲骨文等文物数万件。其中,杜岭方鼎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时代最早的青铜重器,原始青瓷尊是中国最早的瓷器,凿孔海贝是中国最古老的货币,刻文卜骨是商代最早的甲骨文,黄金面饰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时代最早的黄金面饰。这些璀璨夺目的珍贵文物,开创和形成了引领社会发展的崭新气象,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广泛影响。
敖山商城——仲丁敖都。历史记载,距今3400年前,统治了商王朝长达70余年的第十任国君太戊去世,将王位传给了年逾七旬的儿子仲丁。太戊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国王,在位期间,勤政修德,治国抚民,任用贤相伊陟、巫咸掌握国政,各诸侯纷纷归顺,商王朝获得了长达70年的安定发展,成为商代最强盛的时期之一。但在长期和平环境发展中,一些贵族趁机聚敛财富,争夺权利,也积累下不少社会矛盾。面对继位时年逾七旬的仲丁,贵族们各有想法,暗流涌动,各种矛盾开始激化,权力争夺开始了。在这场争夺中,仲丁已无力控制亳都局面,被迫外逃建立新都,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中宗崩,子帝仲丁立。帝仲丁迁于敖。”这次迁都,是商王朝建立后第一次迁都,也是因内部混乱引发的,成为商王朝发展的重要转折点,诸侯方伯利用王朝的内部混乱,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开始离心离德,东南诸夷也开始反叛,商王朝的国力遭受重创。仲丁在位10年左右便撒手人寰,仲丁死后,一大堆兄弟们凭借着自己的势力争夺他留下的王位,导致了此后商王朝的九世之乱。敖都大约也仅存世不到20年,商王朝的都城便一迁再迁,动荡时间长达百年。
仲丁所迁敖都位置在哪里?史载,敖都与敖山有关,《水经注》:“济水又东,迳敖山北,《诗》所谓薄狩于敖者也。其山上有城,即殷帝仲丁之所迁也。”敖山在哪儿?《左传》载,鲁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晋师在敖、鄗之间”。西晋杜预注“敖、鄗二山在荥阳县(今郑州市古荥镇)西北”。历史史书还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将山东和江南的粮食输往关中,在黄河、济水、鸿沟交汇处的敖山建立了规模庞大的粮仓,称为敖仓城,并在此地的荥阳设立三川郡镇守。《史记》记述,秦末农民起义和刘邦与项羽的楚汉战争,在荥阳发生大小战役70多场,多是为了争夺敖仓城。据此,可以明确确认,敖山在古代荥阳(今郑州古荥镇)西北,仲丁迁都敖山之上,故称敖都,位置在今天郑州西北部的邙岭一带。这是一座雄踞黄河岸边的黄土高岭,北有天险黄河,南有荥泽屏障,易守难攻,是一处难得的避难之地,距离郑州亳都不远,符合仲丁迁都的历史背景,也符合皇甫谧《帝王世纪》所说“仲丁自亳,徙嚣于河上者也,或曰敖矣”的地理场景。
敖山、敖仓城在北魏时期还完好保存着,遗憾的是,由于后来黄河向南的不断侵蚀和改道,屹立黄河南岸的广武山、大伾山、敖山被黄河侵袭,多坍圮于河,建于广武山上的刘邦汉王城与项羽霸王城今天几乎全部被黄河冲毁,仅剩下南城墙断垣残壁,敖山更是面目全非,偶尔在断崖上能窥见零星的敖仓城夯土痕迹,大伾山干脆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仲丁敖都已随着奔腾的黄河水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抹去了它曾经发生的一切。
小双桥商城——盘庚殷都。由仲丁开始的九王之乱使商王朝陷入近百年的动荡迁徙之中,据史书记载,仲丁之后,商王朝又先后将都城迁到了今山东西部、河北南部等地,直至商王朝第十九任国君盘庚时才在今天安阳一带的黄河北岸安顿下来,但是,一场突发的大灾又迫使盘庚再次迁都。《通志》记载:“盘庚之前,作都在河北。水泉污溺,荡析民居。盘庚乃渡河治亳,修汤之德,行汤之政,诸侯来朝”。《史记》记载:“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乃五迁,无定处,殷民咨胥皆怨,不欲徙。盘庚乃告谕诸侯大臣曰:昔高后成汤与尔之先祖俱定天下,法则可修。舍而弗勉,何以成德,乃遂涉河南治亳,行汤之政,然后百姓由宁,殷道复兴。诸侯来朝,以其遵成汤之德也。”《史记·殷本纪·集解》引郑玄话:“治於亳之殷地,商家自此徙,而改号曰殷亳。”《史记》还记述,直到商王朝第二十七任国君武乙时,商王朝才“殷复去亳,徙河北”。这些记载非常清楚,盘庚时,将都城迁都了黄河以南、靠近亳都、一个称作殷的地方,在这个殷都,盘庚“行汤之政,然后百姓由宁,殷道复兴,诸侯来朝。”靠近亳都又位居黄河南岸的殷都应在今天郑州市北部一带。20世纪9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这一带的小双桥发现了有一处商代大型遗址,盘庚所迁殷都面世。
考古研究成果显示,小双桥商城建于商代中期,坐落于荥泽之畔,城址四面已发现由人工壕沟、河道、湖泊合围形成的防御系统,面积达600万平方米。城池北部为索须河,东部为荥泽,西壕沟北端与索须河相连,南端与南壕沟相接,南壕沟东端与荥泽相通,形成天然合围。遗址内发现城墙、道路、车辙、祭祀坑、大型夯土台基、铸铜遗址等遗迹,出土青铜建筑构件、青铜器、金箔、原始青瓷、石磬、石圭、海贝以及写有朱书文字的陶器等遗物,充满王者风范与气度。其中已发现的4处商代大型夯土台基,规模最大的遗存面积达2000平方米,高9米,为商代遗址中所仅存的。发现的两件青铜建筑饰件,“凹”字形,高、正面宽、侧面宽均在20厘米左右,正面为线雕饕餮面,侧面雕有龙虎搏象图,庄重大气,为目前国内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青铜建筑构件。在一大型祭祀坑内,除埋有许多黄牛头骨和角外,还含有狗、猪、鹿、象的骨、角、牙等,并有铸铜遗物以及玉、松绿石饰、小件铜器、原始瓷片、石器、陶器等。填埋牛头骨、角最多的一个坑,牛的总数达30头以上。引人瞩目的是,小双桥商城出土的文物不少带有山东岳石文化的色彩,表明小双桥殷都是商王朝建都山东之后再迁之都,因而带有山东岳石文化的浓厚印记。
小双桥商城周围坐落有同时代遗址15处之多,如果将这些遗址连起来的话,很惊奇地发现这些遗址呈矩形排列,形成四方围城之势。以小双桥村为中心,北部自东向西有师家河遗址、石河遗址;西部自北向南有岔河遗址、沟赵遗址、西连河遗址、堂李遗址;南部自西向东有祥营遗址、洼刘遗址、瓦屋李遗址兰寨遗址;东部自南向北有关庄遗址、葛寨遗址、岳岗遗址。这种众多遗址的围城之势在已发掘的商代遗址中尚不多见,形成了一个以小双桥商城为中心的庞大群落,面积在40平方千米以上,规模仅次于郑州商城。
二、守护都城的卫城
商王朝是使用武力推翻夏王朝的,商王朝建立后,王朝的安全也成为必须考虑的大问题,特别是都城的安全。因此,商王朝在构筑规模庞大的亳都都城后,利用被灭掉的夏王朝时期属国的都城,在亳都周边建立起了一系列的卫城,守护亳都的安全,形成了庞大的王都与卫城体系。目前,已发现7座卫城。
望京楼商城——郑州商城的南部卫城。 望京楼城位于新郑市新村镇孟家沟村,北距郑州商城约40公里。始建于夏代二里头文化时期(前1750年—前1550年)。原是夏王朝的属国都城,商灭夏后,商代二里岗时期(前16世纪—前14世纪)在此建起了护卫郑州商城的南部卫城。
商代城池在夏代城池遗址之上扩建,由外城壕、外城垣、内城壕、内城垣组成,城池面积168万平方米。内城保存较为完整,面积37万平方米。城址平面近方形,东城墙长约590米,北城墙长约602米、南城墙长约630米,西城墙长约560米,城墙宽度为10~20米,城墙外侧为宽约15米、深约4米的护城河。南城墙发现一座城门,东城墙发现两座城门,经对东城墙南边的城门解剖,该城门占地2000平方米,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早期城址中规模最大、形制最完备的城门。城门宽4.5米,呈“凹”字形,城门两侧有立柱及附属建筑设施,整个城门结构突出体现浓厚的军事防御色彩,是我国早期形制较为完备的瓮城雏形。在城门中发现有穿越城门的道路一条,道路为东西走向,宽4~6米。在内城中南部发现大型夯土建筑基址一处,为大型回廊式建筑,北部为主体建筑,西、南、东为配房,中部为庭院。城内出土有商代二里岗时期青铜器和玉器等贵重文物,铜器有罍、爵、斝、觚、钺、锛等,其中青铜钺是商代最大的一件。玉器有戈、璋等。出土的铜援玉戈,和阗玉打造,制作工艺精美绝伦。在内城和内城壕东北角外300米处,发现了外城垣、外城壕遗迹,城墙夯土遗存不多,城壕比较完整,北城壕为人工开凿的壕沟,长1000余米,宽6~25米,深3~4米,东接黄沟水,西连黄水河,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城圈。
人和寨商城——郑州商城的南部卫城。人和寨商城位于新郑市辛店镇人和寨村,北距郑州商城约40公里。始建于夏代新砦时期(前2000年—前1800年),二里头时期(前1750年—前1550年)城墙修筑加宽,继续使用。原为夏王朝时期属国都城,商代二里岗时期(前16世纪—前14世纪)重修为郑州商城南部卫城。
人和寨商城北临双洎河,城址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除北城墙东段残长90米、残宽15米、高3米左右的墙体保留在地面上以外,其余城墙全部掩埋在地面以下。经勘探,北城墙全长188米,西城墙长260米,基宽26~50米。东城墙被村庄破坏,残长约270米,可复原长度490米。南城墙残长 110米,基宽30米,城址面积约7万平方米。城内分布有新砦文化、二里头文化和商代二里岗文化堆积层。采集到的陶器有鼎、罐、瓮、盆、澄滤器、鬶、觚、鬲、甑等,采集到的石器有斧、铲、刀等。
曲梁商城——郑州商城的西南部卫城。曲梁城位于新密市曲梁镇曲梁村,北距郑州商城约35公里。建于夏代二里头时期(前1750年—前1550年),为夏王朝时期属国都城,商代二里岗时期(前16世纪—前14世纪)重修为郑州商城西南部卫城。
曲梁商城东濒小司河,西面和南面有溱水,两河在城址东南相汇,成为该城的天然防御设施。城址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城墙长900米,北城墙长940米,东城墙长850米,西城墙长810米,面积71万平方米。城北门外沟渠断壁上暴露有龙山文化、夏代二里头文化、商代二里岗文化及汉代文化层,其中,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堆积最为丰富。城址内外采集到大量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文物,二里头文化遗物有深腹罐、圆腹罐、盆、敛口罐、尊、大口尊、瓮、器盖等陶器。二里岗文化遗物有青铜觚、青铜爵、青铜觯、青铜刀、柄形玉器和大量陶器。
白寨商城——郑州商城西部卫城。白寨商城位于中原区白寨村,东距郑州商城约17公里。建于商代二里岗期(前16世纪—前14世纪),为郑州商城的西部卫城。
白寨商城平面略成方形,周长1600米,由城壕、城墙组成。已发现的城壕东西长约470米,南北宽约390米,总面积约18万平方米。城壕宽约8~13米,深6~8米,结构为斜坡状圜底,有多层堆积。城墙建于城壕内侧,呈不规则形,距离远近不一,最近处约10~15米,最远处约80米。城墙四周边长不等,已发现的西墙约320米,宽约10~15米,夯土保存较好,残存厚度约1.2~2.7米。遗址内发现有灰坑、陶器等。
东赵商城——郑州商城的西部卫城。东赵商城位于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东赵村,东距郑州商城约20公里。始建于夏代新砦期(前2000年—前1800年),原为夏王朝时期属国都城,商代二里岗时期(前16世纪—前14世纪)重修为郑州商城西部卫城。
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大、中、小三座城址,大城位于遗址中心区,面积60万平方米,建于东周时期。中城位于大城内,面积7.2万平方米,建于夏代二里头文化期(前1750年—前1550年)。小城位于中城东北部,面积2.2万平方米,建于夏代新砦文化期。商王朝推翻夏王朝后(前16世纪),将中城作为郑州商城的西部卫城,在中城南部构筑有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大型夯土台基,规模之大为商王朝时期遗址所罕见。东赵三座城址内清理出从新砦文化到东周文化期的祭祀坑、灰坑、窖穴、水井等重要遗迹,出土了丰富的陶器、石器、骨器等遗物,序列完整,层次清晰,尤其是新砦期、二里头期、二里岗期准确地层关系和丰富遗物的发现,对认识夏商周时期的文化历史变迁和共时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大师姑商城——郑州商城的西部卫城。 大师姑城位于荥阳广武镇大师姑村,东距郑州商城约26公里。城池始建于夏代二里头文化时期(前1750年—前1550年),原为夏王朝时期属国都城,商代二里岗时期(前16世纪—前14世纪)重修为郑州商城的西部卫城。
大师姑商城坐落在索河之畔,由城垣和城壕两部分组成,现存西城墙残长300米,东城墙残长600米,北城墙残长980米,南城墙残长950米,现存顶部宽度为7米,底部宽约16米,残存高度为3.75米。城壕位于夯土城垣外侧约6米,现存深度在2至2.8米之间,现存宽度在5至9米之间,为商代二里岗时期建设。城池面积约51万平方米,城内发现有房基、灰坑、窖穴、灰沟等多处遗迹,出土有青铜工具、玉钺、玉杯、石制生产工具和陶制生活用具。尤其是在城内中部发现有成片倒塌的夯土墙体和大量的陶制排水管道,显示存在有规格较高的大型建筑。
西史商城——郑州商城的西部卫城。西史商城位于荥阳城关镇西史村,东距郑州商城约37公里。建于二里头时期(前1750年—前1600年),先为夏王朝时期属国都城,商代二里岗时期(前16世纪—前14世纪)重修为郑州商城西部卫城。遗址面积约40万平方米,出土过青铜器等重要文物,其中的城池平面为方形,周长1350米,面积约11万平方米,城外围发现有围合的环壕。
三、保障都城的边城
商王朝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建立了一个东至海滨、南到闽粤、西到甘青、北到辽燕的广阔王国,为了王朝的安全,也为了控制与开采各个地区的铜、锡、盐等重要资源,商王朝在这些地区和通往郑州商城的交通要道上建立了许多城池,这些城池除了扼守商王朝的边境,保卫王畿的军事防御功能外, 还担负着保障通往郑州商城物资运输商路安全的重要责任,因而这些城址不仅仅是区域内的政治、经济中心,受到商王朝的直接控制,还是通往郑州商城商路上的军事重镇,成为保障郑州商城物资供应的边城,是郑州商城中心都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偃师商城——商代监管夏遗民之城。位于洛阳市偃师,东距郑州商城约90公里,西距二里头夏都遗址约10公里。建于商代(前16世纪—前11世纪)初年。
公元前16世纪,商汤起兵进攻二里头夏都推翻了夏王朝,随后在二里头东100公里的亳建立了商王朝的都城,为了防止夏遗族的反叛,在二里头附近建立了军事重镇偃师商城。
偃师商城遗址平面呈刀把形,南北长1700余米,中部宽约1120米,总面积约2平方千米,由宫城、小城和大城三重城垣组成。内有大型宫殿建筑和军事防御设施,城内街道纵横,宫殿、府库、兵营、城门排列井然有序,排水沟、大渠一应俱全。遗址内出土了铜器、陶器、玉器、石器、骨器、蚌器、原始瓷器等。
偃师商城分两期建成,先建小城和宫城。小城位于城池南部,面积约为80万平方米,内有官署区、国库区、普通居住区、铸铜作坊和手工业作坊。宫城位居小城南部,经历了始建、扩建和改建三个阶段。早期宫城大致呈正方形,面积约3.6万平方米;晚期向西、南扩建后面积约4.9万平方米,宫城城墙宽约2米。宫城内由南向北分为宫殿区、祭祀区、池苑区三部分。大城是后来在小城的基础上向北、向东扩展而成,面积扩大一倍多。大城在保持原有格局基础上,对大多数宫殿进行了扩建或重建,呈现出盛世景象。大城已发现城门6座,北城墙1座、西城墙有3座,东城墙有2座。
府城商城——商代商路控御重镇。 位于焦作市,建于商代二里岗时期(前16世纪—前14世纪),为商代重要物资运输商路的护卫重镇。
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盛的一统王朝,在其统治区域内,实现了重要物资的流通和管理,当时铸造青铜所用的铜、锡、铅等矿石很大一部分产自山西、内蒙古一带,为了确保这些物资的运输安全,商王朝在山西通往郑州商城的运输线上建立了府城商城。
府城商城位于焦作市西南郊府城村,东南距郑州商城约70公里,西北15公里即为太行山。城址平面呈方形,东西长约280米,南北长约300米,面积近10万平方米。城内北部分布多处夯土建筑基址,偏东区域发掘出4座基址,其中一号基址为一处庭院式夯土建筑,南北长约70米,宽约55米,中部正殿南北进深14.8米,东西两侧与配殿或廊庑相连。城内还发现灰坑、墓葬、陶窑、水井等,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铜器、蚌器、卜骨等。
垣曲商城——商代西北部资源控御重镇。垣曲商城位于山西省垣曲县,东南距郑州商城约190公里,西南距运城约80公里,建于商代二里岗时期(前16世纪—前14世纪)。垣曲附近的运城拥有盐湖,自夏代便是产盐基地;中条山拥有丰富的铜矿,为铜器制造的原料基地。商王朝在垣曲建立城池,主要为控制中条山铜矿资源和运城食盐资源,确保为郑州商城提供重要物资供应。
垣曲商城坐落在黄河北岸陡起的高台地上,三面河流环绕,一面背倚山岭。城址状如梯形,东西350米,南北400米,周长1470米,面积13万平方米。西、南两面墙均修筑了双道夹墙,为全国发现商城中所罕见。西墙外有护城壕l条,全长446米。城内分布有宫殿区、平民区和手工业区,宫殿区发现夯土台基与排水设施,西南部有制陶窑址群, 出土了大量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卜骨等遗物。规模较大的墓葬随葬有铜鼎、铜斝、铜爵以及玉柄形器等高规格器物。
东下冯商城——商代西北部资源控御重镇。东下冯商城位于山西省夏县东下冯村东北,东距郑州商城约220公里,建于商代二里岗时期(前16世纪—前14世纪)。东下冯商城东临中条山,西南临近河东盐地,是商王朝为管控重要资源而设置的军事重镇。城址在原来夏代聚落遗址上发展而来,已探明了城址的南墙以及东、西墙的南部,南墙中部转折,两段相加长约360米,城墙平地起建,两侧有护城坡,外围有壕沟。城内发现了商代二里岗时期的房址、墓葬及灰坑,发现了大量与冶铜相关的遗物和商代原始瓷片。东下冯城址的使用年代从二里岗下层二期延至上层二期,为郑州商城重要物资供应地。
盘龙城商城——商代控御江南的重镇。盘龙城商城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长江支流府河的北岸,北距郑州商城约520公里,建于商代二里岗时期(前16世纪—前14世纪)。商王朝建立盘龙城商城,一方面是为了巩固对南部领土的控制,维护王畿地区的安全;另一方面是控制与开采南方地区的铜、锡等重要资源,为郑州商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物资支持。
盘龙城商城遗址分布在东西约1100米、南北约1000米的丘陵地带,城垣位于东南部,是一座以城为中心的南方商文化遗址群。盘龙城商城平面略呈方形,南北约290米,东西约260米,周长1100米,城内面积约75400平方米,外城总面积2.5平方千米。城垣尚高出地面7~8米,南、北、西三面城墙各见缺口一处,应是城门所在 。南、北城门位于中轴线线上。西城门底部有石头路面,应为当时的门道。城内东北部发现有3座大型夯土建筑基址,朝向一致,分前、中、后平行排列在台基上。已清理的房1东西长39.8米,南北宽12.3米,分为4室,周有回廊。4室均在南侧设门,中间的两室在北侧也设门。将其复原为“四阿重屋”式建筑,与南面的房2构成“前朝后寝”的格局。在房2基址两侧台基边缘,设有南北向陶水管。 贵族墓主要分布在李家嘴、楼子湾、杨家嘴、杨家湾等地。
盘龙城商城遗址出土有青铜器、玉器、黄金饰品、漆器、石器和陶器。其中,青铜器数量众多,礼器有鼎、鬲、簋、斝、爵、觚、盉、罍、卣、盘等,工具和武器有臿、斨、斧、锛、凿、锯、钺、戈、矛、刀、镞,纹饰以饕餮纹为主,次为夔纹、云纹、弦纹、三角纹、圆圈纹、涡纹、雷纹等,形制、纹饰与郑州商城青铜器如出一辙,反映了盘龙城商城与郑州商城的密切关系。
盘龙城商城作为商王朝在长江中游建立的区域重镇,对南方地区融入以商王朝为中心的华夏文明系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以盘龙城根据地,商王朝不断向南开拓疆土,版图范围已经扩展至闽粤地区。同时,也确保了南方战略物资源源不断运往郑州商城。
吴城商城——商代控御江南资源的重镇。位于江西省宜春市樟树吴城村,北距郑州商城约930公里,建于商代(前16世纪—前11世纪)。吴城商城遗址总面积4平方千米,遗址中心是一座61.3万平方米的城池。城池依自然地势修建,挖高补低,堆筑而成,挖建有基槽,城墙外有护城壕。城墙一周有6个缺口和5个豁口,与城门有关。城内中心区建有面积达6500平方米的祭祀广场,广场上分布有建筑基址、红土台座 、柱洞群等遗迹,由陶片、鹅卵石、黏土、灰烬土、红烧土等铺就的道路将这些遗迹连接在一起。城内还清理出房基、灰坑、窖穴、制陶作坊、铸铜作坊、墓葬等,出土有青铜器、玉器、原始瓷、陶器、石器、陶文等5000多件文物。还发现200多个刻画在陶器和石范上的文字符号,几何形印纹陶纹样40多种。吴城商城与附近的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出土的青铜器风格和纹饰与郑州商城的青铜器一脉相承,反映了商王朝的势力已经抵达湘赣一带,吴城商城为商王朝在这里建立的权力重镇。近年来,考古研究成果显示,郑州商城青铜器铸造原料一部分来自江西,吴城商城是郑州商城重要物资材料的供应保障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