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郑风 PDF版阅读

季札与子产一见如故

♣ 吴志恩

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奉命出使北方各诸侯国,到郑国得遇卿士子产,初次见面就情投意合,默契融洽,像老朋友一般,《左传》的原文是:“聘于郑,见子产,如旧相识。与之缟带,子产献纻衣焉。”此即成语“一见如故”的由来,而两人互赠衣饰,也深有讲究。

中国向为礼仪之邦,《周易》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郑玄注疏:“垂衣裳者,示不复用兵革也。”《左传》也有“化干戈为玉帛”的成语。《礼记·玉藻》中说:“天子素带朱里终辟,诸侯素带终辟……居士锦带,弟子缟带。”唐孔颖达疏:“弟子缟带者,用生缟为带,尚质也。”《左传》赞“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杜预注“大布,粗布”即文公与百姓一样装束,甘苦与共,带领卫国走向强盛。《战国策》里孟尝君说,“卫君与文布衣交”,意即卫君还没显贵的时候,就与他结下了真挚友情,系布衣之交。

可知丝、布衣饰互赠,是春秋时期诸侯结盟、君子交好的习俗,后世苏轼赋“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借衣饰喻人格,至今蒙古、藏族同胞赠友人哈达,渊源也都在此。生缟质洁色白挺括柔和,纻衣素朴纯净,季札子产互换的礼物虽不奢华,却蕴含着深情厚谊,也体现了君子之交的淡泊与深远。

吴绫、楚绢、齐纨、蜀锦、鲁缟都是春秋时代的知名丝绸,吴楚两国曾因采桑女交兵。《史记·吴泰伯世家》记载,公元前519年,吴军势如破竹,攻下了楚国的钟离和居巢两座城市,原因只是边地女子与楚女争采桑叶,楚女引家人助阵,吴地采桑女吃了亏。郑国也重视农事,百姓房前屋后植桑栽杞,诗经《郑风·将仲子》里,有“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句子。实际上,吴国、郑国都重视经济,商业繁荣,都是春秋时期富裕甚至强大的诸侯国。吴国是春秋五霸之一,灭过越国,也差一点灭了楚国,大名鼎鼎的军事家孙武就是吴国将军。而郑庄公默许大将射中周天子,是春秋第一个霸主,文献还记载过郑国有非同他国的富庶,如《左传·僖公四年》:“若出于陈、郑之间,共其资粮屝屦,其可也。”

说完赠礼及其出产地吴、郑两国,回望下一见如故的这两个人。

季札,吴王寿梦第四子,世称公子札,因被封于延陵,人称“延陵季子”,是当时吴王余祭的弟弟,以让国、挂剑、观乐和精准的政治预言闻名于诸侯。季札被誉为“南方第一圣人”“南季北孔”,与孔子齐名,其“至德精神”与诚信观成为吴文化的核心,被尊为季姓得姓始祖。在这次外交活动当中,季札还同齐国的晏婴,鲁、卫、晋等国的重要政治家会晤,鉴赏乐舞,评论时势,既展现了自己的远见卓识,也使中原国家了解并通好吴国。正因为季札的成功出使,使得吴、楚两国相争时,没有诸侯对楚国支援,可见季札对吴国的贡献之大。季札勉力支撑,穷兵黩武的吴国才得以在风雨中飘摇,季札长寿,活到92岁,死后仅12年,吴国便轰然倒下。

与子产告别时,季札语重心长地说:“郑国的执政者奢侈,大难将临头,执政的重任必将落到你身上。你若执掌政权,一定要谨慎地按礼行事;否则,郑国将会灭亡。” 果然到了第二年,子产获郑国实权派政治力量信任,正式执掌郑国国政,这一执政就是22年,直至去世。

公孙侨,字子产,是郑穆公之孙、公子发之子,先后辅佐郑简公、郑定公,执政后,子产对内改革,整顿贵族田地、承认土地私有和农户编制,按田亩征税;推行法治,宽严相济,抑制强宗,安抚百姓,选用贤能,知人善任。对外从晋和楚,以外交手段周旋诸侯,使位居中原四战之地的郑国得以保全并发展。子产因己身正而于国内及诸侯间不卑不亢,言辞恳切,出口成章,他的辞令是外交家们的必修之课。在子产的努力下,因内斗而岌岌可危的郑国实现了中兴,于子产去世后又得以续国147年。

有学者指出,《左传》大抵前半出色写一管仲,后半出色写一子产,中间出色写晋文、悼公、秦穆、楚庄数人而已。又说,《左传》载各国列卿言行多矣,未有详如子产者也,足以证明子产在春秋时期的诸国政治家中,地位很高。清初史学家王源称子产为“春秋第一人”。

季札与子产都有政治智慧与远见,以礼治国,有出色的外交才能,也都深受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推崇。子产与季札并非一般的友情,他们还是亲戚,同为姬姓,都是古公亶父(周武王时追尊为周太王)的后人。《史记·吴泰伯世家》开篇说:“吴泰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札是仲雍之后,子产是季历之后,吴国是泰伯、仲雍携手建立的,而季历是周文王的父亲,建立郑国的桓公是西周最后一个君主幽王的叔父。

在尚处于奴隶社会的春秋时期,季札子产两位王子王孙,推行善政,体恤百姓,实在难能可贵。季札曾成功劝阻楚国灭陈国,忠告出兵的楚将子期应为无辜的黎民着想,又让吴王夫差送粮草帮助陈国民众渡过灾荒。子产死后,百姓哭着说:“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见子产家贫如洗,其子国参只能背土葬父,百姓自发捐献金银珠宝给他家,被国参婉拒,于是百姓将财物投入到流经子产封地的河中,以示纪念,使得碧绿的河水泛起金色的波澜,这就是郑州金水河的来历。

二人都博学多闻,子产被晋侯赞为“博物君子”,季札被孔子赞为“闳览博物君子”。孔子对二人都赞誉有加,三君子惺惺相惜,果然是有能量场的。孔子称季札为“天民”“延陵君子”,并将季札视为学术前辈。现存江苏的季札墓前有“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十字碑,其阴刻篆书传为孔子所书。孔子曰“郑声淫”,季札评郑声:“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孔子曾总结子产的“君子四德”,称子产为“惠人”(即“施恩惠于民的人”),子产去世时,孔子流着泪说:“古之遗爱也。”

子产季札的深厚友谊除了一见如故,还被称为侨札之好、缟纻之交,《左传》的这段文字间还有“心许”“观止”等语汇,可以说,此一事衍生了许多典故,当然,郑国是汉语典故的重要源头之一。

2025-11-09,12315| 2025-11-08,12308| 2025-11-07,12300| 2025-11-06,12288| 2025-11-05,12280| 2025-11-04,12272| 2025-11-03,12264| 2025-11-02,12260| 2025-11-01,12256| 2025-10-31,12248| 2025-10-30,12236| 2025-10-29,12214| 2025-10-28,12206| 2025-10-27,12198| 2025-10-26,12194| 2025-10-25,12190| 2025-10-24,12182| 2025-10-23,12170| 2025-10-22,12162| 2025-10-21,12154| 2025-10-20,12146| 2025-10-19,12142| 2025-10-18,12138| 2025-10-17,12130| 2025-10-16,12118| 2025-10-15,12110| 2025-10-14,12102| 2025-10-13,12094| 2025-10-12,12090| 2025-10-11,12086|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