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伟平 景静
“家人们,这款空调节能环保,历史最低价赶紧冲!”11月7日中午,海一云商集团一个个直播间里,“冲刺双11”红色宣传牌格外醒目,年轻主播们激情满满的“云销售”场景,正是二七区淮河路街道平台经济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更折射出该街道以“新”破题、深耕基层治理的鲜活实践。
作为中心城区街道,淮河路街道承载着10.6万名常住人口、1.3万家经营主体,随着新兴领域不断集聚,治理需求愈发多元。今年以来,街道党工委锚定“五基四化”建设目标,聚焦新兴领域“两个覆盖”集中攻坚,以党建领“新”强根基、服务暖“新”聚人心、治理融“新”激活力,三维发力绘就基层治理同心圆,让城市发展更有温度、基层治理更具活力。
党建领“新”: 织密组织网,赋能产业兴
商务楼宇密集、电商产业扎堆,如何让党组织全覆盖,并将组织力转化为服务产业发展的生产力?淮河路街道用“精准摸排+灵活建组+专属服务”给出答案。
街道组织800余名网格长和微网格长,开展拉网式大排查,精准摸排“三有”非公企业,动态更新“一企一档”电子台账,确保企业底数清、情况明。在此基础上,街道灵活采用“重点单建、片区联建、行业统建”模式,单独建立党组织35个,组建临时、联合党支部44个,覆盖企业179家。同时,为企业量身打造专属网格,配备党建指导、营商服务、网格事件3类专员,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其中,针对电商产业链条集聚特点,街道推动海一云商党委牵头成立淮河路产业集群联合党委,将30多家上下游企业“拧成一股绳”,构建起政策传达、资源对接、问题协调“一站通办”的协同治理平台,有效促进企业信息互通与协作。街道通过这一“红色纽带”,不仅为海一云商协调到15万余平方米办公场地,满足了企业自身发展空间需求,更联动周边资源解决了员工停车、住宿等“后顾之忧”。如今,这家拥有1100多个直播间、6000余名平均年龄26岁员工的企业,年营收额攀升至150亿元,成为党建赋能产业发展的标杆。
服务暖“新”:
搭建连心桥,筑牢归属感
“累了能歇脚、渴了能喝水、难题有人帮,街道的服务太贴心了!”在“淮易办”党群服务中心休息的快递小哥,道出了新就业群体对街道服务的认可。为让新就业群体更好融入城市,街道整合资源打造“淮易办”党群服务中心、海一云商党建创新实践中心等阵地集群,提供“一站式”暖心服务。
针对新就业群体“进门难、停车难”痛点,街道联动小区、商场、医院等单位优化管理,不仅推出“一卡通”服务,还重点打造友好社区、友好楼宇等“友好场景”,发展972家友好商户、睦邻商铺,为新就业群体提供专属折扣优惠。12个社区更将新就业群体服务纳入年度“十件民生实事”,妥善解决专属泊位、子女托管等实际问题,让他们在城市里找到“家的归属感”。
在职业发展赋能上,街道以“百川学苑”电商平台为核心治理接口,整合政策、技术、岗位和市场资源,开展送技术、送政策、送岗位等服务,累计提供岗位1000余个,培育电商人才6000余名。此外,“电商节”“企业沙龙”常态化举办,22期创业辅导、110余场技能培训,既让新就业群体在成长路上“不掉队”,也为企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能。
治理融“新”:
激活新力量,共建幸福城
“发现学校附近树枝断裂阻塞路面,请求处理!”外卖员马珂在送餐途中发现安全隐患,第一时间联系社区。随后,微网格长迅速设置警示牌并上报网格事件,街道综合执法办接报后仅用20分钟,便联合市政部门完成断枝处理,及时消除安全隐患。这一幕,正是淮河路街道推动“治理对象”转变为“治理力量”的生动写照。
如今,65名外卖骑手、快递小哥化身街道“民情前哨员”,通过“随手拍”累计上报食品安全、治安隐患等线索800余条;“两新”组织党员、行业协会成员成为“流动网格员”,将“顺手公益”融入日常。为激发参与热情,街道制定积分激励机制,将公益行为与人才公寓、子女入学等福利挂钩,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良性循环。这些奔波在街头巷尾的“新”力量,正成为基层治理的“移动探头”,让治理触角延伸到区域每一个角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