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锋 陈君健 李颖 覃岩峰 马燕 文 马健 图
这是一片充满传说与传奇的神奇土地,列子“御风而行”的哲思在此沉淀,又于时代浪潮中化作奔腾的脉动。
二十余载,时光焠炼,沧海桑田。从浩浩大泽起新城,到科创新城起高峰,这片土地在中原乃至更大范围书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时代长歌。从昔日村落的烟火,到现代新城的繁华;从寂寂无闻的东郊更东到创新、人才和开放高地的领舞中原,这片土地的每一步跨越都铿锵有力,每一次变迁都激荡人心。
二十来岁,风华正茂,当打之年。创新高地擎智芯,量子谷落成投用、算力谷揭牌运营,中原科技城跻身全国348个科技城(科学城)第十五强,两年跃升16个位次;人才高地聚贤才,130万奋斗者逐梦而来,逾三十万人才扎根生长;开放高地兴商都,以自贸区为引领,越来越多国际大事、赛事在此举办,以年轻视角、多元形式推动文旅体商融合发展。
青春无限,城市东望,未来已来。这片土地将用实力和魄力,书写更多的传承与传奇,创造更多的神奇与可能!
领产业之风: 竞跑未来新赛道
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强则城市强。省会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一定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支撑能力。
郑东新区深谙此道。以产业“体系之变”引领发展“格局之变”,锚定“两高四着力”,聚焦数据、量子科技、先进算力、生命科学等六大战略新兴及未来产业集群持续发力,以前瞻三十年的眼光,竞速未来产业赛道,为全省全市加快转型升级提供先行先试的生动实践。
周末的郑东新区龙湖金融岛游人如织,与之隔岛相望的超聚变研发中心及总部基地科研人员却一片静谧,科技人员正默默打造着算力赛道上的“中原明珠”。
产业发展是城市繁荣基石。要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作为全省、全市科技创新主引擎的郑东新区承载着特殊的使命与时代担当。
“年轻”是郑东新区这片发展热土上最鲜明的字眼和印记。
作为全国算力行业领头羊的超聚变更显“年轻”:2021年年底落地郑东新区,超聚变持续围绕算力底座建设、算力网络、人工智能调优、大模型建设和应用使能发力,服务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伙伴数量也从成立之初2000家实现当前24000家跨越式增长。
短短四年时间,超聚变营收连年实现高速增长,2022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2023年超280亿元,2024年超400亿元,展现出新兴产业强大的生命力。
同样“年轻”的还有中原动力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作为中原科技城首批签约入驻企业,中原动力成立于2019年12月,2020年5月正式运营,此后,推出一系列智能机器人产品。
从城市管养机器人到3D相机等一系列新产品,直至去年振镜结构光相机一经面世,便引得内蒙古一铝业公司立马采购……中原动力以具身智能研究及应用落地为方向,不断开辟新市场、拓展新机遇,已经成长为郑东新区一张靓丽的企业名片。
向“新”而行,奔赴山海。郑东新区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
人工智能领域,以中豫具身智能实验室为牵引,发挥中原动力等机器人企业头部效应,赋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量子产业领域,加快中原量子谷建设,强化产业合作,构筑“量子+光电+服务”产业生态体系,推动量子示范城市高质量发展;算力产业领域,以国家超算互联网中心节点工程为依托,发挥中科曙光牵引作用,引入算力企业,形成软硬件协同的产业集群;生命科学领域,已累计汇集华兰生物等20余家领军企业,集聚各类大健康企业近1.3万家,年产值近200亿元……这些未来产业从源头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为郑东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2025年前三季度,郑东新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85亿元,总量占全市10.6%,居全市第三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7.4亿元,增速居开发区第二位;规上工业完成产值433.3亿元,增速居全市第三位。
领科创之风:
打造创新策源地
城市的发展往往是由“单点突破”转向“系统共振”,作为全省的区域发展新支撑、现代产业承载地、创新转型先行者,一直以来,郑东新区都是推动城市发展能级整体跃升试验田、推进器。
深耕“试验田”,打造“新高地”。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部署,2020年,中原科技城揭牌成立,以郑东新区全域260平方公里为支撑,全力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城。
科技创新从来都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哈尔滨工业大学郑州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郑州研究院、北京大学郑州新材料高等研究院……走进郑东新区龙湖北岸中原科技城核心区,一座座一流大学郑州研究院连接成片、拔节生长。
2021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和郑州市牵手,共建哈工大郑州研究院。项目自落地以来,哈工大郑州研究院着力构建“资源汇郑、人才来郑、科创在郑、成果留郑”的卓越发展生态,与省科学院、省医学科学院、宇通集团等近50家省内头部企事业单位签订联培协议,累计培养硕博研究生2400余人,首届毕业生签约就业省份中,河南省位居第一。
比起哈尔滨工业大学,郑州市与北理工的合作基础深厚,早在“十三五”时期,双方就已在产学研合作等领域展开深度探索,一批批北理工毕业生选择扎根郑州,为郑州市科创企业注入新鲜血液。
2023年,河南省、北京理工大学和郑州市三方共建北京理工大学郑州研究院,自落地以来,研究院已组建180余人的高水平专业团队,获批2个工信部重点实验室,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成8个省级科研平台,启动4个中试基地建设,并获批郑州市首批概念验证中心建设试点单位。
(下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