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运会的精彩开幕,在全运会舞台上,除了激烈的比赛,还有一群特别的志愿者,每天穿梭于各大赛场。场馆内外,媒体工作间,他们用灿烂的微笑、专业的素养和无私的奉献,为全运会的顺利举办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被亲切地称为“小海豚”。他们中的很多人是在校大学生,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青春密码”——“志愿礼赞”。这一简洁有力的动作,伴随着“为你,更精彩”的口号,成为赛场内外最动人的青春语言。
“小海豚”志愿者以专业服务保障赛事运行,用真诚微笑传递城市温度,成为全运会一道温暖的风景线。据了解,在第十五届全运会期间,粤港澳3个赛区有近5万名志愿者提供服务,默默充当幕后英雄。
开幕式现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志愿者河南老乡小许守候在自己的点位上,为来往观众指引座位。作为一名观众引导志愿者,他不仅要为观众指引路线、解答疑问,还要随机应变,结合现场情况作出反应。他说,通过开幕式前集中开展的培训和演练,大家对各自岗位的服务内容和要求更加清晰,对各岗位之间的协调互助也有了相应了解。
来自暨南大学的香港志愿者林丹蓥在开幕式当天负责港澳嘉宾的联络工作。“上岗前确实有点紧张,但更多的是期待和激动。”林丹蓥说,“看到港澳嘉宾与内地同胞齐聚一堂、共同庆祝,我更加坚信大湾区是一个同心同行的大家庭。”作为香港青年,林丹蓥觉得自己不仅是盛会的参与者,更是国家发展的见证者和推动者。
在华南农业大学体育馆,排球比赛在这里紧张进行,河南U20男排的优异表现吸引着河南媒体的关注目光。在这里,“小海豚”们默默奉献,穿梭在竞赛场地与观众看台之间,不仅承担着台前的引导工作,还在幕后为赛事的顺利进行提供坚实保障。他们用严谨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广州主媒体中心是记者几乎每天都要光顾的地方,忙忙碌碌的志愿者中有一位来自天津的小姑娘,她叫霍思奇,是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播音专业的大二学生。“十三运会是在老家天津举行的,可惜当时我年龄小,没有机会参与。没想到8年后,在我读大学的城市能够再次和全运会相遇,真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她笑着说。
全运会发令枪响,青春的赛道早已开启。无私奉献的“小海豚”们身着统一服装,在场馆内外坚守奔波,用微笑与服务,跑完一场奉献与成长的青春接力。这群“小海豚”穿梭于观众之间,用温暖的语言与专业的服务,传递着作为东道主的城市温度,不断擦亮广州“志愿之城”的城市名片,成为十五运会不可或缺的共建者。
本报广州专电 记者 刘超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