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PDF版阅读

造出新中国第一批人造金刚石的“60多岁”企业不断挺进新赛道——
“工业牙齿”与新兴产业“咬合”越来越紧密

人民日报记者 张文豪

编者按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昨日,《人民日报》2版头题以《造出新中国第一批人造金刚石的“60多岁”企业不断挺进新赛道——“工业牙齿”与新兴产业“咬合”越来越紧密》为题,报道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有限公司瞄准产业需求,持续发力创新,不断挺进新赛道,充分体现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本报今日予以转载,敬请关注。

走进河南郑州梧桐街121号院,一台铰链式六面顶压机矗立在园区。60多年前,新中国第一批人造金刚石,从厚重的钢铁腔体内淬炼而出。这台“功勋压机”作为我国超硬材料工业发展的见证,退役后保存在其研发地——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磨所”)。

“牙齿是人体最坚硬的部件。用这个大块头合成的金刚石,就是工业领域最锋利的‘牙齿’。”抚摸钢铁机身,92岁的三磨所老职工王光祖不胜感慨。

新中国成立后,刚起步的工业领域急需大量金刚石。为打破西方封锁,由原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批准成立的三磨所,被赋予自主研发“金刚钻”的使命。

“我们的任务课题代号是121,这也是公司厂址门牌数字的由来。我是学化工的,一开始都不知道金刚石长啥样。大家从各领域抽调来,就是要实现超硬材料‘从0到1’的突破。”作为课题组主要成员,王光祖至今忘不了1963年的那个冬夜:伴随着压机内传来的巨响,历经30余次试验,我国首颗人造金刚石成功问世。

1965年,三磨所参与研制出第一台六面顶压机,国产金刚石实现量产;1966年,第一颗立方氮化硼研制成功,两大超硬材料的拼图自此完整……如今,我国人造金刚石年产量约占全球的95%。

生产车间内,巨型压机整齐列阵,监视平台数据屏上显示多项数据。液压系统嗡鸣声起,6个粗壮的顶锤缓缓合拢。平静的钢铁外壳内,碳原料正经历着高温高压,进而孕育出金刚石晶体。

“这是我们研制的新型六面顶压机,缸径更大、性能更高、寿命更长。”老职工鲁涛是一名60后,去年刚退休的他语带自豪,“压机不断升级,公司的业务板块也在不断拓展。”

1981年入职第一天,鲁涛便被老师傅带到车间,学习压机操作要领。当时,他只知道金刚石很贵:“1克(5克拉)够我1个月的工资。”老师傅说,要让金刚石发挥更大作用,还要把它做成砂轮等磨削工具。 (下转二版)

2025-11-17,12375| 2025-11-16,12371| 2025-11-15,12363| 2025-11-14,12355| 2025-11-13,12343| 2025-11-12,12335| 2025-11-11,12327| 2025-11-10,12319| 2025-11-09,12315| 2025-11-08,12308| 2025-11-07,12300| 2025-11-06,12288| 2025-11-05,12280| 2025-11-04,12272| 2025-11-03,12264| 2025-11-02,12260| 2025-11-01,12256| 2025-10-31,12248| 2025-10-30,12236| 2025-10-29,12214| 2025-10-28,12206| 2025-10-27,12198| 2025-10-26,12194| 2025-10-25,12190| 2025-10-24,12182| 2025-10-23,12170| 2025-10-22,12162| 2025-10-21,12154| 2025-10-20,12146| 2025-10-19,12142|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