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PDF版阅读

跨越世纪 桥见未来
——访中国水利博物馆研究处馆员张裕童
改变城运的“黄河第一铁路桥”

本报记者 李居正

“京汉铁路郑州黄河第一铁路桥是我国第一座横跨黄河、连接南北的钢结构铁路桥,对郑州有着特殊的意义。”长期从事水利史与水利遗产研究的张裕童回忆起百年前的历史,心中感慨万千。他表示,大桥的建设可以从清政府铁路大臣盛宣怀的一封奏折说起。

190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总督袁世凯以及盛宣怀联名给清政府上了一份名为《黄河造桥河防并无窒碍》的奏折,通过详尽分析桥梁建设的重要性,开启了大桥建设的序幕。“在黄河上建设第一座横跨两岸的桥梁工程是否影响黄河的防洪”“桥梁能否经受住黄河洪水的考验”“在黄河的流沙上到底能不能架桥铺路”……“这些都是铁路桥建设难以回避的问题。”张裕童说到。

甲午战争战败后,清王朝认为铁路建设是发展经济、富国强兵的关键。中国最重要的铁路干线——今京沪、京汉铁路的前身卢汉(卢沟桥—武汉)、津浦(天津—南京浦口)线被提上建设日程,掀起了近代铁路建设的第一个高潮。京汉铁路不同于之前的京张铁路等物资专线,它是连接华北与中南地区的骨干线路,承担着重要使命。

张裕童告诉记者,清末重臣张之洞就曾说过,卢汉铁路以“一路控八九省之冲,人货辐辏,贸易必旺,将来汴、洛、荆、襄、济、东、淮、泗经纬纵横,各省旁通,四达不悖,实可裕无穷之饷源”,是扭转危局的“必由之路”。然而,要完成这条铁路的建造,就必须跨越天堑,在黄河上架起铁桥,这就引出了奏折中的重重困难。

“选址是桥梁建设的首要问题。”据了解,作为清末中国版图中由北向南的重要城市,河北保定、河南开封、湖北武汉都是计划之初的“连线重点”,线路大体沿二级阶梯的边缘南下,在河南开封完成跨河工作。但由于开封段黄河河道宽泛、河槽不定、河床淤积等原因,再加上当时资金技术等条件限制,建桥工程师只能向开封上游选定新的架桥点——郑州。

“桥梁设计也要兼顾承载力与稳定性。”选址结束,桥体设计就成了建设项目的另一个难点。张裕童说,来自比利时的工程师选择了西方先进的“桁架结构技术”,并在桩基处理上采用深桩基础以穿透松软土层。至此,一桩桩长约20米、直径50厘米的螺旋钢管被打入河床,每4个、6个或8个一组作为桥墩基础,上部架设钢桁梁结构,顶部铺设轨道。

“不要让大桥成为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当选址完成、方案敲定的消息传到河南地区,舆论一片担忧:“黄河架桥从未有过,河床如此松软的地基,造桥究竟能不能稳固?”“这是当时人们的普遍反应,大多数人都对黄河上即将架立的‘钢铁巨兽’没有信心。”张裕童表示,以当时河南巡抚张人骏为代表的地方官员,对大桥的建设与抗风险能力提出了担忧,但桥梁工程与防洪需求的矛盾,最终在建设、运营、维护中不断被克服。

奏折一封,道尽困难重重;力排万难,铁桥立地而生。站在大桥竣工120周年的节点上,回望这段历史,张裕童表示,郑州黄河大桥的建成意义重大,它标志着京汉铁路的全线贯通,对于发展华中、华北经济腹地的社会经济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技术上,作为历史上第一座黄河大桥,也为之后的济南泺口黄河大桥、兰州黄河铁桥积累了宝贵经验。

“尤其对于郑州而言,黄河大桥的建设使得郑州从普通州县一跃而成为交通枢纽,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尤其是城西的火车站一带发展成为新的商业中心。铁路、铁桥建设所带来的郑州崛起,也为以后河南省会迁郑埋下伏笔。”张裕童说。

2025-11-18,12383| 2025-11-17,12375| 2025-11-16,12371| 2025-11-15,12363| 2025-11-14,12355| 2025-11-13,12343| 2025-11-12,12335| 2025-11-11,12327| 2025-11-10,12319| 2025-11-09,12315| 2025-11-08,12308| 2025-11-07,12300| 2025-11-06,12288| 2025-11-05,12280| 2025-11-04,12272| 2025-11-03,12264| 2025-11-02,12260| 2025-11-01,12256| 2025-10-31,12248| 2025-10-30,12236| 2025-10-29,12214| 2025-10-28,12206| 2025-10-27,12198| 2025-10-26,12194| 2025-10-25,12190| 2025-10-24,12182| 2025-10-23,12170| 2025-10-22,12162| 2025-10-21,12154| 2025-10-20,12146|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