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居正
1906年,当第一列火车跨越黄河,蒸汽机的轰鸣开启了郑州这座城市连接南北的历史。120年后,当时代变迁重写交通运输历史,曾经的这座“郑州黄河第一铁路桥”早已不再孤单,三桥并行处,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奋斗,建设并守护着这条连接南北的交通命脉。
接下“接力棒” 愿做护桥人
“父亲曾在京汉铁路黄河大桥和京广铁路黄河大桥上工作了34年,我也很荣幸为道桥事业继续奉献,成为养护‘郑焦城际黄河大桥’的一员。”话语间,三座桥梁的历史从李小林嘴边捎带而过,对他而言,“铁桥”与“人生”两个关键词早已紧密相连。
在京汉铁路郑州黄河第一铁路桥建成暨京汉铁路全线通车120周年之际,李小林怀着激动的心情,向记者分享自己与黄河大桥的情感与渊源。
“要论我与黄河铁桥的缘分,离不开从小到大的耳濡目染。”李小林说,父亲作为一名守护黄河铁桥的“老工长”,有着丰富的“护桥经历”与“黄河故事”。每当茶余饭后,父亲都会聊起自己在铁桥上的见闻;每逢假期周末,跟着父亲在黄河边遥望这座“钢铁巨兽”,成了他珍贵的童年回忆。
2000年,从部队退伍的李小林毅然决然选择来铁路工作,从父亲手里接过了大桥养护的“接力棒”。无论是日积月累地翻阅背诵桥梁养护知识,还是扎根现场跟着老师傅学习木枕制作与技术测量,从父亲那里继承的艰苦奋斗精神,推动着李小林的业务能力不断成长。
回忆翻涌起 使命记在心
随着实践经验与工作阅历的提升,李小林逐渐成长为“业务尖兵”,为大桥保护工作尽心尽力。
1960年,京广铁路黄河大桥正式建成通车,但由于地理条件与当时技术条件限制导致大桥桥基浅,每年的汛期都成了李小林的“备战期”。“记忆最深刻的就是2007年,那一年黄河水势凶猛,上游水库泄洪,抛石固基刻不容缓。”一声令下,刚刚请完婚假的李小林火速赶往一线,在组织的统一安排下重新回到铁桥身边,开始了防洪备战。“婚假虽然只有一次,但铁桥的安全才是头等大事。”李小林说到。
2014年,随着郑焦城际铁路黄河新桥建成,长达十几公里的巡视检查、保养维护就成了李小林等护桥人的“新日常”。“咱现在造桥技术好了,石头不用抛了,但责任心也不能掉。”无论酷暑严寒,李小林和工友们都坚持忙碌在桥面与桥墩之上,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标准化作业规范,保障着大桥的安全与畅通。
传帮“老带新” 荣光当勉励
邙山莽莽,黄河奔流。从1906年到2026年,百年的建设与积淀,让“天堑”之上三桥并立,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步革新有迹可循;从丢石抗洪到现代化检修,两代养护人前仆后继、锐意进取的奋斗精神从未丢弃。
时光荏苒,从父亲手中“接棒”后,李小林继承并践行着老一辈桥梁工人的优秀品质,在工作中发挥劳动示范作用,积极开展“传帮带”,将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传授给同事和青年职工,并将安全牢记心间,维护桥梁的正常运转。如今,李小林已实现个人安全生产24年,带领班组职工实现班组安全生产10年。
通过扎实的业务积累与积极的带领示范,李小林近年来先后荣获“2021年度集团公司劳动模范”“2022星耀家园年度榜样”“2023年火车头奖章”等荣誉,而对他而言,这意味着更多的责任。李小林说:“荣誉对我而言是一种勉励,我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随着京汉铁路郑州黄河第一铁路桥建成暨京汉铁路全线通车120周年临近,站在新的时间节点,李小林正着眼于未来。“面对风险和挑战,我将继续带好工区职工队伍,协力同心将黄河特大桥养护好,为保证中原枢纽的安全畅通贡献自己的力量。”李小林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