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陶然 实习生 张思琦 文 徐宗福 图
11月的郑州,朔风裹着霜气扫过街巷,行人裹紧大衣往前赶。可一脚踏进郑州市儿童福利院的大门,便与一股暖乎乎的气息撞了个满怀。
作为“寒冬送温暖”民生关怀的具象注脚,郑州市儿童福利院恰似一座藏在城市肌理里的“梦幻岛”。这里,孩子们的笑声,工作人员对衣食住行里的细碎关怀,正化作点点星光,缀满冬日的每一个晨昏。
近日,记者循着暖意登门探访,试图用文字、镜头打捞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细碎感动,让这份裹着烟火气的温情,在寒冬里有迹可循、直抵人心。
晒透的棉被,暖到娃们心里
推开宿舍门,暖融融的热气扑面而来。几位护理阿姨正弯腰忙活,张阿姨捧着晒得蓬松的棉褥往床上一铺,手掌顺着床沿来回捋捋,将棉被叠成“豆腐块”。记者伸手一触,棉絮软乎乎的。
拉开床头橱柜,被子、床单分类叠放整齐;袜子、内衣裤按尺码排列,每个格子都贴着手写的名字标签。护理阿姨一边整理一边念叨:“每个娃都有可以轮换穿盖的保暖衣、被子,每周拆洗时领口袖口得手搓,开水烫过再晒透,娃们穿得干净不容易生病。”
顺着阿姨们放置衣物的货架上看去,上面摆满加绒卫衣、厚羽绒服和围巾手套,几位阿姨正逐件检查羽绒服,拉链拉了又拉,发现袖口绒毛松动便立刻掏出针线缝补,还顺手掸掉衣服上的小绒毛。
烟火酿暖,暖胃又暖心
凌晨5点半,食堂里就亮起了灯,儿童福利院的厨师团队已经忙活起来……
“每天我们得准备十几种菜,从早上5点一直忙到下午1点……”师傅手里的勺子不停搅动着锅里的冬瓜肉丸汤,汤汁咕嘟冒泡,热气裹着鲜香往上飘。
记者注意到,操作台被分成好几块,刘师傅主动解释:“每个娃的体质不一样,得针对性定制。”
食材架上,新鲜的蔬菜、水果和各类杂粮摆得整整齐齐,几位师傅正拿着苹果仔细清洗,还特意把苹果蒂挖干净。针对秋冬换季,餐厅王经理告诉记者:“天气干燥,娃们容易上火,除了梨汤,我们还加了小米苹果粥,甜而不腻,健脾养胃。”
炉火映暖,暖透每个角落
走出宿舍区,“嗡嗡”的机器运转声渐行渐近。推开锅炉房的门,一股热浪扑面而来。
“10月初就检修完锅炉,现在24小时守着,眼皮都不敢多眨。”烧锅炉的王师傅指着墙上的运行日志,上面工整记录着每小时的水温气压,“宿舍、餐厅、保健室,每个地方温度都得达标。”他拿起墙角的手电筒,“管道裹着新做的保温层,容易冻住的接口还贴了防冻警示帖,等到下雪天,深一脚浅一脚也得去,可不能出半点岔子。”
记者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锅炉房外的管道裹着厚厚保温层,像一条条“暖脉”蜿蜒延伸,把热量送向福利院的每个角落。
暖阳沐暖,操场上的舒展
10点,阳光正好,福利院的足球场上热闹起来。护理老师们领着孩子们做广播体操,伸展、弯腰、踢腿,小身影在暖阳下舒展,脸被晒得红扑扑的。不远处不停有其他班级的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加入队伍。
“每天上下午各15分钟,天冷也不耽误。”田老师一边领操一边笑着说,“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比穿再多衣服都管用,能增强抵抗力。”
记者注意到,地面是防滑的,田老师告诉记者:“因为冬天容易滑,铺了防滑垫,娃们跑跳着放心,四周围栏也比之前更结实,能挡不少寒风。”
药香润暖,守护健康屏障
推开保健室的门,淡淡的药香混着艾草味扑面而来。室内暖融融的,几位医师正忙着给孩子们做治疗。“咱们数到三,针就扎好了,一点都不疼,好了咱们也能下去跟大伙儿一起做操……”房间中央,王大夫正俯身在床边,小心翼翼地给孩子扎针,指尖轻捻针尾,话语间尽显医者仁心。
“这里的孩子有的脾胃弱,有的抵抗力差,还有的需要康复训练,我们都针对性做理疗、扎针按摩。”治疗间隙,王大夫领着记者来到了药房。山药、莲子、薏苡仁、连翘、金银花……屋里尽是一排排药抽屉和药包,王大夫介绍道:“这些都是专门给娃们配的‘冬季特饮’药材,针对健脾养胃、清热解毒、增强免疫力等常见病,这里都齐了,都按冬日气候和娃们的体质配,一点不马虎。”
寒风虽烈,但爱与担当让每个需要守护的孩子都能在暖巢里安心成长。而郑州这座城市,也因这份藏在细节里的温情与力度,更让人心里踏实、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