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阳光和煦。新郑具茨山转沟脑村街道整洁,村口小广场上,老人们或下棋或健身,祥和平静。
10年前,这个村庄曾因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资源匮乏,发展相对滞后。转机始于2015年,新郑市住建局帮扶工作队扎根于此,一任接着一任干,终将转沟脑村从昔日的穷山沟,蝶变为如今设施完善、邻里和谐的新型社区。
“刚来的时候,村里很多路还是土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村民出行极不方便。”回忆起2015年初到转沟脑村的情景,新郑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局驻村第一书记记忆犹新。
面对薄弱的基础设施和贫困的生活现状,工作队没有退缩。他们把驻村当故乡,把村民当亲人,日常工作就是深入田间地头、坐上农家炕头,宣讲政策、倾听民意、解决难题。
新郑市住建局主要负责人带领队员走村入户,摸底调研,与村“两委”班子一起,强化党建引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制定了详细的帮扶规划。
此后,修路、打井、改电、建设健身文化广场……从群众最迫切的需求入手,工作队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一项项民生工程落地生根。历任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如同接力赛选手,一棒传一棒。
工作队不仅带来了资金和项目,更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思路,帮助村里发展特色种植养殖,鼓励村民外出务工,为转沟脑村的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不懈努力,全村46户17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
同时,在低保、医疗、教育、创业就业等方面,工作队精准对接、逐一落实,确保每一项惠民政策都像阳光雨露,精准滴灌到最需要的群众身上。
10年的帮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曾经坑洼不平的土路,现在已是平坦宽阔的水泥路,直通家家户户,也方便了农耕生产;曾经吃水靠天、水质不稳的村庄,如今家家户户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住建局的干部,是真心实意帮我们过好日子的。”这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全体村民的共同心声,更见证了10年帮扶路上深深浅浅的为民足迹。如今,村容整洁了,产业兴旺了,村民们脸上的笑容也更多了。
本报记者 张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