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版 PDF版阅读

市政协协商座谈
发挥航空物流优势 大力发展花卉产业

花卉产业是绿色产业、富民产业,也是高附加值农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新兴产业,市场前景广阔。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发展花卉产业,正是将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有效拓展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培育新增长点、塑造新动能的发展举措。

市政协日前召开双月协商座谈会,邀请政协委员、智库专家、企业代表和市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围绕“发挥航空物流优势,大力发展花卉产业”进行协商议政。

务实建言

创建郑州国际花卉商贸港

省政协委员 白占芳

基于郑州花卉产业基础与国际国内产业发展趋势,郑州应加快创建以“全球花卉贸易枢纽、数字花卉创新平台、产业融合示范基地”为定位的郑州国际花卉商贸港。具体发展目标包括:功能复合化,整合形成交易、研发、展览、物流、文旅相互融合发展的五大功能;市场国际化,建设跨境花卉电子拍卖平台,5年内实现进出口额超过30亿元;产业数字化,在郑州培育百家千万级的花卉电商企业,线上交易占比超60%;品牌高端化,创建“郑州花卉”区域品牌,获得GAP、MPS等国际认证。

依托现有资源,加快构建集约高效的空间布局。升级陈砦花卉双桥基地,建设智能交易大厅、电子拍卖中心、跨境电商园,形成全国性的花卉B2B平台;打造价格形成中心,发布“中国花卉价格指数”,掌握市场话语权;建立品牌孵化基地,提供品牌注册、包装设计、认证服务,培育本土花卉品牌。利用惠济区现有花卉产业基础已建成的花海和展示公园,建设花卉博览中心,承接品种展示、产业论坛、文化旅游功能;设立研发科创园,联合省农科院等机构建立花卉基因库和组培实验室,重点研发抗病月季、耐寒牡丹等新品种;建设体验式消费区,开发花卉主题酒店、DIY工坊、夜间灯光秀等文旅项目。以航空港物流为翼,依托机场口岸优势,建设温控仓储中心,实现72小时全球直达;以县域生产基地为翼,在惠济、中牟等地建设温室花卉基地,保障本地供应链;以数字平台为翼,开发“智慧花港”APP,整合种植数据、物流跟踪、线上拍卖功能。

同时,要加强统筹协调,强化政策供给,将项目纳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国际物流枢纽中心建设等重大平台,打造引领中部、辐射全国、链接全球的国际花卉产业新地标。

推动郑州花卉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市政协委员 冯莉

立足建设“国际花卉贸易中心城市”和“中国花卉丝绸之路核心枢纽”的战略定位,建议实施四大行动,推动郑州花卉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实施“科技兴花与品牌强花”行动,抢占价值链高端。联合中国农大、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建立中原花卉产业研究院,重点攻关牡丹、月季、菊花、蜡梅的种质资源库建设和新品种研发,争取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落户。在港区、中牟、东区等近枢纽区域,规划建设现代花卉生产示范区。整合区域特色花卉资源,申请“豫花”集体商标或地理标志产品。

实施“枢纽效能倍增与智慧流通”行动,提升供应链效能。在航空港区规划建设集成海关、检验检疫、拍卖交易、冷链多式联运、金融结算等功能的“超级花卉港”。加密至东南亚、中亚的花卉冷链货运包机,推动中欧班列(郑州)花卉专列常态化运行,并探索开行“花卉电商专列”。积极申建“进境种苗指定监管场地”,吸引国际种业巨头在郑设立亚太分拨中心。搭建集全球价格发现、线上拍卖、区块链溯源、供应链金融于一体的数字交易平台。

实施“价值链攀升与业态融合”行动,拓展产业新空间。结合惠济区现有载体,规划集永久会址、会展交易、科技展示、文旅体验于一体的博览城,定期举办国家级乃至国际级花卉展会,打造永不落幕的花卉“广交会”和“进博会”。大力发展花卉精深加工与美丽健康产业,设计推广“花卉文旅精品IP”。

实施“发展生态优化与全球合作”行动,营造国际一流环境。成立由市主要领导担任“链长”的花卉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明确并支持陈砦花卉集团等龙头企业作为“链主”,牵头组建产业联盟,整合中小商户,统一品牌、标准和营销。设立“郑州花卉产业发展基金”,实施“全球花匠”人才计划。

探索混合所有制发展道路

市政协委员 王斌

根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及郑州沿黄经济带发展要求,建议围绕郑州关于汴河遗址公园规划及产业发展方向,建设郑州花卉产业综合试验区。示范区主要由科研培育、电子商务、拍卖交易、花卉会展、花卉文旅等区域构成,建设郑州国际花卉商贸港,打造中国中西部城市最大的花卉主题公园,吸引全国游客来郑参观。

近期,省政府印发了《关于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容错机制,遵循基金投资运作规律,容忍正常投资风险,优化全链条、全生命周期考核评价体系,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加速释放国资投资运营的动能。应以此为契机,在做好风险防控的前提下,发挥国有资本的政策优势和民营企业有机结合的活力优势,由专业运营管理企业(如郑州市文旅集团、郑州农业投资集团等具有相关主营主业的市属国资平台)牵头,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专业运营管理公司,研究设立花卉产业投资发展基金,对郑州花卉产业综合试验区后期运营实施长期、专业的投资与管理。

郑州作为国际物流城市具有发展跨境电商的先天优势,还要鼓励优先布局亚马逊全球开店、阿里巴巴国际站等主流B2B/B2C平台,依托郑州花卉产业园直播基地,开设郑州花卉官方店铺,构建品牌核心竞争力,深度挖掘黄河文化、商都文化的核心元素,丰富花卉周边产品开发,延伸出具有郑州特色的花卉文创产品,赋予花卉产品更多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让“郑州花卉”成为地理LOGO,提升品牌价值与消费者的认同感。

专家声音

实现从“区域集散中心”向“全球花卉贸易节点”跨越

市政协应用型智库成员 宋彦峰

郑州要高起点、高标准科学编制花卉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将推动花卉产业国际化布局纳入郑州“十五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明确郑州花卉产业国际化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实现路径,重点扶持一批花卉企业国际化转型、谋划一批花卉产业国际化布局的重大项目。通过“国内强基、国际破局、双市协同”的发展思路,逐步实现从“区域集散中心”向“全球花卉贸易节点”的跨越。

聚焦强企立身,鼓励陈寨花卉集团、贝利得花卉有限公司、绿万家园艺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发展高端花卉、创立花卉优质品牌,支持科技型花卉中小企业与河南农业科学院、河南农业大学等开展科技联合攻关,推动本地优势特色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花卉智能型管理系统和智能化设施的研发推广,加快融入国际花卉产业链条。

发力合作突围,开展省内区域合作,形成以郑州为交易中心,洛阳、开封、南阳等为生产基地协同发展格局,共同建设适应国际花卉产业消费需求和特征的生产体系,打造花卉区域品牌,提高区域花卉产业知名度。

瞄准物流破局,建设智慧花卉冷链物流和仓储设施,开发适合花卉进出口的“航空+公路+高铁+郑欧班列”多式联运,打造“枢纽带动腹地”的协同发展模式,打破行政边界,通过功能分工优化资源配置,打造内陆开放性经济新样板,助力河南花卉产业贸易国际化。

强化平台筑基,打造国际花卉商贸中心,高水平引入花卉拍卖交易机制,吸引全球范围内的花卉关联企业落户郑州,争取国际花卉贸易联合会在郑州国际花卉商贸中心设立办事处或者分支机构,支持商贸中心企业加入国际花卉贸易协会,扩大花卉产品的进出口业务,形成高端花卉企业集群。

加快提升花卉电商产业能级

市政协应用型智库成员 潘勇

郑州要立足“国际物流枢纽中心城市”建设目标,通过“设施升级、生态重构、品牌突围”三维发力,推动花卉电商与集散体系深度融合。

基础设施是完善花卉集散体系、支撑电商发展的硬实力。政府应制定专项扶持政策,设立花卉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投资。构建“县有园区、镇有集中区、村有网点”的三级物流网络,打通物流“最后一公里”。加强与国内外物流企业的合作,建立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发展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多式联运体系,加强中欧班列(郑州)的冷链运输能力。规划建设郑州国际航空花卉物流港,为花卉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一站式服务。

以数字化重构供应链协同。打造集花卉生产、交易、物流、市场需求等信息于一体的大数据平台。建立花卉电商产业园区,为企业提供办公场地、物流配送、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等一站式服务。设立电商孵化中心,引进配套服务企业,形成完整的电商生态体系,提升电商产业孵化能力。整合信息发布、产品展示、交易撮合、物流配送、支付结算、通关服务等功能,为郑州花卉企业提供一站式跨境电商服务,尤其要整合郑州航空港区的跨境电商资源,打造跨境电商花卉交易中心,推动花卉产品跨境电商出口。加强供应链协同,建立花卉电商供应链联盟。

借品牌化激活市场潜力。深入挖掘郑州花卉商贸的特色和优势,如中原地区独特的花卉文化底蕴、优良的种植传统、丰富的品种资源等,结合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塑造具有差异化和个性化的电商品牌形象。制定全方位的营销策略,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和产品销量。

发展郑州特色花卉文旅产业

市政协应用型智库成员 张保盈

围绕发展郑州特色花卉文旅产业,建议郑州尽快组织编制《郑州市花卉文旅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25—2035)》,明确中长期发展目标、空间布局、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设立市级花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综合运用财政补贴、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重点项目建设。着力延伸从单一“赏花”到多元“赏花+”的全产业链条,推动产业从美学价值向经济价值深度转化,切实做好美丽经济的“花样文章”。

文旅场景是激发消费需求的核心载体。推动花卉元素与文旅场景深度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关键举措。一方面要结合大运河客运文旅观光航线开发、汴河遗址公园建设(惠济桥遗址、花博园原址所在地),规划建设集花卉交易、旅游服务、餐饮休闲、文化展演功能于一体的中国北方地区最大花卉交易与文化会展综合体。另一方面要提升现有园林的花卉主题功能,建设多元化花卉文化展示平台,塑造特色花卉主题城市片区,发展城乡融合的花卉主题游园,通过多层次场景构建,全域推进花卉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与此同时,要将花卉文化培育融入城市发展肌理,深化市花月季的推广与应用,加强月季主题空间规划建设,鼓励开发月季文创产品,融入城市标识系统,构建市民园艺网络,形成专业引领、公众参与的花卉文化生态圈;开发差异化、特色化的精品花卉旅游线路,整合独特花卉资源与地方文化,提供丰富、便捷的旅游体验;创新宣传推广,塑造“山河祖国 花漾郑州”品牌形象,推动郑州市花卉文旅产业由分散开发向系统打造转变、由季节性观光向全年休闲消费转变,真正实现“以花兴旅、以旅促产、以产惠民”。

真诚回应

大力发展花卉产业 建设美丽郑州

市林业局

花卉产业是朝阳产业,是建设美丽郑州的重要元素。郑州应将推进花卉高质量发展编入郑州市林业“十五五”规划,将促进全市花卉苗木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重点工作来谋划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优势产品,鼓励科技创新,促进花卉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信息化发展,构建现代化花卉产业体系。到2030年,将打造成集花卉交易拍卖、电子商务、研发交流、仓储物流为一体的郑州国际花卉苗木集散中心,建成国内功能最齐全的花卉苗木综合交易市场,力争年交易额超100亿元。

具体来说,充分发挥航空港物流优势,通过加密货运航线、拓展海外新兴市场、优化冷链技术、创新销售模式等方式,持续推动航空花卉物流降本增效,在引进来的基础上,更好地实现走出去,不断稳固中原郑州“南花北移、东花西走”的枢纽地位;优化结构布局,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为引领,规划建设3~5个多功能示范园区,覆盖荥阳、惠济、中牟等黄河沿岸区县(市),打造沿黄花卉苗木生态产业带,集成产供销(标准化种植、冷链物流、电商平台)、游购乐(花海观光、主题市集、亲子体验)、文创旅(花卉艺术节、非遗手作、民宿集群)、学研教(农技培训、研学基地、科研中试)等多元业态,配套智能温室、生态停车场等设施,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沿线花农林农增产增收,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深挖节日潜能,引导支持花企通过精准营销与场景创新释放消费潜力,通过节日营销与产业升级双轮驱动,充分激发郑州花卉消费市场活力;发展花卉文化,打造特色文旅项目,形成“产—展—游”闭环链条,促进花卉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擦亮“郑州花卉”名片。

开拓郑州花卉商贸流通新局面

市商务局

为开拓花卉商贸流通新局面,我市应构建“空铁陆网”多式联运体系,降低花卉流通成本。依托郑州机场三期北货运区的3万吨级冷链中心,优化鲜切花空运流程。推广中欧班列(郑州)的冷藏集装箱运输模式,针对俄罗斯、中东欧市场推出“恒温班列”。加密至昆明、广州的冷链专列,巩固“南花北运”主通道地位。在陈砦花卉双桥基地建设智慧物流分拨中心,整合周边300公里范围内的花卉物流需求。引入“前店后库”模式,商户可通过数字化平台实时调度冷链车辆,实现“订单—分拣—配送”全流程可视化管理,将本地配送时效缩短至2小时内。

建设国际花卉交易平台,提升市场定价权。探索打造郑州国际花卉拍卖中心,建立“产地直供—拍卖交易—全球分拨”的供应链体系。依托郑州跨境电商综试区政策,在阿里巴巴国际站、亚马逊等平台开设“郑州花卉专区”,支持企业开展B2B跨境交易。探索“海外仓+直播”模式,在欧洲、东南亚等地设立海外仓,通过TikTok直播展示花卉种植过程和产品细节,实现“线上下单—海外仓发货”48小时交付。

强化产业协同,完善全链条服务体系。整合花卉种植、加工、物流、销售数据,研究开发郑州花卉智慧供应链管理平台。在郑州航空港综合保税区设立花卉专用查验通道,实施“提前申报、卡口验放”模式,将通关时间压缩至6小时内。

实施品牌战略,拓展多元消费场景。研究制定郑州花卉质量标准体系,打造“郑州花卉”区域公用品牌。推动花卉与文旅、康养融合发展,开发花卉衍生产品,延伸产业链价值。培育新型消费模式,打造“赏花—购花—体验”消费闭环。

以“花旅+”打造绿城“鲜花经济” 新亮点

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我市地处华北平原,每年从春到夏,槐花、梨花、桃花、樱花、油菜花、月季、牡丹、芍药、石榴、荷花等各种花卉花开不断,花期长达半年。建议做强乡村花卉产业,由农业农村局牵头,选取几个有基础的乡村,引入专业运营团队,丰富产品业态,推出赏花+采摘、美食、住宿、民俗表演、研学体验、骑行慢跑等丰富的产品,让花卉产业从“单季爆红”到“全链融合”,满足广大市民多样化、高品质的消费需求,以“花旅+百业”促进乡村振兴。

针对我市花卉旅游景区目前存在的问题,通过政策引导、行业指导,鼓励、支持景区转型升级,积极布局花旅经济新业态,由看花到品花,开展低空飞行赏花、花径慢跑、花卉研学、花车巡游、花卉+民俗表演、花卉+演艺等项目,举办花卉市集、花卉草坪婚礼,打造一批花卉主题民宿、花卉主题露营地、花卉主题餐厅等,创新花卉新玩法,打造沉浸式花卉主题消费新场景,变“赏花游”为“花样生活”,让赏花经济常开不败。

此外,推动公园提质升级,打造高品质赏花公园,引入旅游、体育、康养、美食等跨界融合项目,通过与文商旅体养等多业态的融合,给市民提供一个既可赏花,又可体验的新消费场景。参照洛阳牡丹、开封菊花的成功经验,打造市花月季品牌,以花为媒,带动我市花旅产业发展,促进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

本报记者 赵文静 整理

2025-11-28,12461| 2025-11-27,12449| 2025-11-26,12441| 2025-11-25,12433| 2025-11-24,12425| 2025-11-23,12421| 2025-11-22,12419| 2025-11-21,12411| 2025-11-20,12399| 2025-11-19,12391| 2025-11-18,12383| 2025-11-17,12375| 2025-11-16,12371| 2025-11-15,12363| 2025-11-14,12355| 2025-11-13,12343| 2025-11-12,12335| 2025-11-11,12327| 2025-11-10,12319| 2025-11-09,12315| 2025-11-08,12308| 2025-11-07,12300| 2025-11-06,12288| 2025-11-05,12280| 2025-11-04,12272| 2025-11-03,12264| 2025-11-02,12260| 2025-11-01,12256| 2025-10-31,12248| 2025-10-30,12236|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