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是市场经济和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当前区域竞争的关键焦点和科技政策的支持重点。11月26日,河南省政府新闻办举行2025河南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第二场新闻发布会,介绍今年以来河南省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的有关情况。
会上介绍,截至目前,河南省民营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264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到27796家,占比均超过全省总量的95%。今年前三季度全省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累计增速10.5%,规上高新技术企业以占规上工业23.3%的比重贡献了34.2%的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2%。2024年全省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全省的比重为85.2%,比全国平均水平(77.7%)高7.5个百分点,对全省R&D经费增长的贡献率为57.8%,成为拉动全省R&D经费增长的主要力量。
“一揽子”政策为企业创新提供强劲支撑
河南加强高位谋划,突出“政策助企”,“真金白银”为企业创新提供强劲支撑。围绕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优化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印发《科技助企惠企政策新十条》,已累计拨付2.1亿元省级财政资金,服务千余家民营企业。出台《河南省支持企业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从8个方面提出了“一揽子”20条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举措。
聚力精准对接,突出“服务助企”。按照“自下而上提出需求、自上而下落实服务”的思路,建设省市县三级科技服务综合体,持续为民营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提供针对性、专业化服务9.24万项,截至目前办结率达到99.6%。推进高新技术企业“高效办成一件事”,依托“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线上线下统一办理,强化数据赋能、提升办事效率。
龙头引领、人才入企为全省科技企业培育注入动力
强化梯次培育,突出“特色助企”。持续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的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充分发挥创新龙头企业、瞪羚企业引领带动作用,集聚各类资源,提供精准扶持,引导其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建设重大创新平台,提升产业链整合能力,打造科技领军企业预备队。巩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中坚力量,优化高企认定管理工作机制,搭建全省高企申报、评审、管理全流程系统,提升精准辅导、精准服务能力。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力度,今年全省入库企业将首次超过3万家,持续保持全国第一方阵。持续优化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建设563家省级以上创业孵化载体,高质量举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等系列赛事,推动中小民营企业从“0到1”创新突破向“1到N”产业赋能跃升,持续为全省科技企业培育孵化提供源头活水。
完善引育机制,突出“人才助企”,选派2000余名“科技副总”走入企业、投身产业。贯彻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要求,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引导广大科研人员走出高校院所,走进产业一线。研究出台《河南省“科技副总”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探索形成“编制待遇在高校院所,日常工作在企业一线”的新模式、新路径。培养形成一支高学历、懂技术、能攻坚、助发展的人才队伍,帮助企业制定创新规划、开展科技攻关、解决技术难题,推动科研成果在企业转化落地。河南省首批选派的626名“科技副总”已走入企业、投身产业,第二批1500余名“科技副总”将于近期选派到位。
畅通融资、产学研用渠道带动企业创新发展
落实“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工作部署,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全省科技金融统筹推进机制,强化政策集成、产品供给、信息共享,进一步完善覆盖信贷、保险、基金等全方位、接力式科技金融政策体系。持续优化“科技贷”业务,建立差异化风险补偿机制,对银行“科技贷”业务损失给予30%~80%梯度补偿;设立省级科技信贷准备金2.9亿元,累计放款突破270亿元,贷款4000多笔,其中99%为民营企业。启动“科技企业创新积分制”工作,对有融资需求的企业精准画像、精准推送至金融机构,并纳入科技创新再贷款、科技担保贷款等政策支持范围。设立总规模19亿元的科创政府投资基金,构建“科技贷+基金跟投”接力支持模式,累计投资项目125个,重点覆盖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优化科技保险产品,按实际保费一定比例予以补贴,通过保险机制分散企业研发风险,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发债后备企业资源库,系统梳理资产规模5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76家,为后续债券融资工作奠定基础。
持续强化企业牵头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多氟多、安图生物、宇通客车、牧原食品、汉威科技等民营企业牵头,联合所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相关高校院所,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开放式”的创新联合体,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和“卡脖子”技术,服务产业链创新发展。目前全省已组建的三批次39家创新联合体近年来已承担国家、省重点科技项目44项,财政支持经费4.26亿元。全面深化科技成果赋权改革,18家试点单位累计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3000余项,成功转化1600余项,转化合同金额6.75亿元。构建技术转移交易网络,加强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创新资源集聚、整合和利用能力,组织开展技术转移对接活动50余场,挖掘发布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和企业技术需求3000余项。组织郑州、平顶山、周口、洛阳等地开展全省初级技术经理人培训,培育人数超过1000名。
多方合力加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会上介绍,河南在强化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方面,下一步将围绕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工作主线,凝聚各方工作合力,推动以下四项重点工作。
一是强化规划政策引导,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环境。强化规划政策对民营企业的支撑力,将科技创新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纳入“十五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形成更加完善的政策体系支撑;依托省市县三级科技服务综合体信息平台,建立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切实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的难点堵点问题。二是聚焦关键技术攻关,支持民营企业提升创新实力。持续优化企业出题、政府立题、能者答题的“揭榜挂帅”机制,常态化推进“揭榜挂帅”项目实施,支持创新型民营企业参与“揭榜挂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凝练重大关键技术需求,力争突破重点产业链群关键核心技术。
三是强化企业梯队培育,壮大创新型民营企业队伍。健全“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科技型骨干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加快创新型企业集群发展。发挥创新龙头企业、“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引领作用,提升创新链产业链整合能力,积极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建设,支持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加大对初创型企业培育力度。四是优化创新要素配置,提升企业集聚创新资源能力。持续做好河南省“科技副总”实施选派工作,积极探索“高校引人、企业用人、合作育人”新路径,畅通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渠道;进一步增强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对高端要素的聚合力,促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强化国家高新区、自创区、中原科技城等培育科技型企业主阵地作用,引导高新区加大对企业技术研发、平台建设等支持力度。扩围实施省级科研经费直拨到企业的“直通车”制度,确保财政经费及时到位,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本报记者 刘盼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