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锋 陈君健 武建玲 李晓光 袁建龙
嵩岳巍巍,矗立天地之中,见证着华夏文明的肇始与绵延。
这里曾是夏禹建都之地,开创了华夏第一王朝。
这里因武则天登嵩山、封中岳得名,承载着千年历史荣光。
而今,这座拥有“万山之祖”峻极之姿的古邑,正以“登峰”之志,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勇攀发展高峰,书写着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篇章。
当少林寺的晨钟与智能车间的机械声在嵩山山谷交响,当卢崖瀑布的水韵与数字经济的脉动共振,登封以其独特的攀登者姿态,在古老与现代的融合中,踏出了一条文旅融合、创新驱动、乡村振兴、民生为本的全面发展之路。
攀登文旅新高峰:
从“观光胜地”到“体验殿堂”的升华
深厚的文化家底,是登封攀登文旅新高峰最坚实的基石。这里物华天宝、文脉赓续,坐拥1805处不可移动文物古迹,以24处26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成就“国保第一县”殊荣。8处11项“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如珍珠般散落在嵩山脚下,它们不仅是往昔岁月的见证,更是今日登封将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深度体验项目的无尽源泉。
登封的文旅融合,是一场向着品质高峰的持续攀登。
从少林景区智能售检票系统的上线,到“漫游嵩山”小程序的优化;从中岳庙庙会免门票政策吸引全国36万人次游览,到全媒体直播观看达240万人次——登封正以“先有流量,再有留量”的攀登智慧,吸引越来越多游客从“心动”到“行动”。
微短剧成为登封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功夫萌宝》以“萌娃+武术”模式播放量破亿;《天下嵩山》开创“沉浸式文旅导览剧”,让传统文化登上新时代的传播高峰,嵩山文化以更时尚的方式触达年轻群体。
民宿产业成为登封文旅登高的亮丽名片。一苇山房、东溪松庄等精品民宿如期建成营业,5家民宿获评省级四星民宿,“嵩山民宿”品牌让游客真正“住下来、慢下来、深度体验”。
文旅文创深度融合的背后,是登封将城区打造为全域旅游“最大游客服务中心”的战略眼光。随着《登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获批实施,一批城市更新项目稳步推进,书院河综合整治让“水穿城、绿满山”的愿景变为现实,城市还新增停车位1.4万余个,旅游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
“过去游客来登封,多是‘一日游’;现在他们会住在城区逛夜市、品美食,整个城市都变成了旅游体验的一部分。”颍河路一名经营者的观察,印证了登封旅游的品质登高。
2025年1~9月,登封市接待游客2265.3万人次。登封已连续8年跻身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朝着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新高峰,登封正稳步攀登。
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塑造着城市的外在形象,更积蓄着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厚内劲。当文化的“软实力”开始寻求经济的“硬支撑”,一场关于发展动能的深刻变革也随之启动。
攀登产业新高地:
从“资源依赖”到“创新引领”的跨越
登封的产业转型,是一次向着科技高峰的奋勇攀登。
走进登封市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瓷金科技(河南)有限公司的洁净车间里,工人们在精密仪器前专注操作。这家勇攀登半导体封装材料技术高峰的企业,已拥有19项发明专利,产品广泛应用于通信、车载、遥控遥测及各类测量仪器,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不远处,蚂蚁新材料三期、电子信息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圣戈班、吉奥固化等企业相继投产,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今年上半年,登封市先进制造业开发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速高达23.7%。“我们正在从‘吨位’积累向‘品位’提升转变。”开发区负责人的话语,道出了登封产业升级的攀登方向。
如今,登封已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8家,在建设新材料、装备制造、铝加工制品三大产业集群的路上稳步向前。
更具前瞻性的是,登封已经在低空经济新赛道抢先布局。占地12.9平方公里的低空经济园区启动谋划,嵩山奥捷龙飞行营地等7个项目签约落地,少林机场的开航为这座城市的产业登高插上翅膀。与此同时,绿色转型的攀登同样坚定——登封入选国家“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县市,光伏发电项目加快推进,昔日的资源型城市正向着绿色发展的高峰迈进。
创新驱动的澎湃动能,不仅重塑着登封的产业筋骨,更如春风化雨,渗透至嵩山脚下的广袤乡野,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现代化的生机与活力。
攀登振兴新高点:
从“传统村落”到“和美乡村”的蝶变
登封的乡村振兴,是向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新高点的持续攀登。
发挥山地丘陵优势,登封聚力做好“土特产”文章。高山蔬菜、中药材等特色种植达21.9万亩,嵩山黄精、登封芥菜等9类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登封芥菜”“茶亭沟红薯”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化作带动农民增收的“金字招牌”。2024年,登封培育“一村一品”示范村22个,新增农业龙头企业5家,宣化镇入选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登封在不断攀登乡村产业发展的新高度。 (下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