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综合新闻 PDF版阅读

追风问天测风云

工作人员查看直接辐射表

本报记者 武建玲 文/图

天气预报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气象观测是预报天气和了解当地气候状况的基础工作。看似简简单单的几句预报,却离不开气象观测工作人员的辛勤工作。

“三九”“四九”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1月18日是“四九”第一天。7:15,在连云路与丹江路交叉口附近的郑州国家基本气象站,王峙和同事王丽搭档,准时将白色的高空探测气球放飞。由于天气条件不错,气球放飞很顺利。随后,王峙开始在电脑上处理气球上的探空仪采集到的有关温度、湿度、气压等方面的各种数据信息,并按规定上传,相关数据将传至中国气象局并参与全球气象资料交换。

探空气球每天要放三次,时间分别是1:15、7:15、19:15。天气好的话,把气球放飞至规定高度基本没啥问题。但遭遇极端天气,要把直径约1.5米的探空气球成功放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凌晨1点左右漆黑一片,拿着手电筒去放探空气球,说实在最初是有些害怕,后来逐渐适应了。刮大风时,一个人拽不动气球,就得找人帮忙。下大雨时,不得不蹚水放气球,放完衣服已经湿透。遇到冰雹,操心的不是自己能否被砸,而是担心气球被冰雹砸破。”王峙从事气象工作近30年,放探空气球也有七八年了,如今她说起这些经历云淡风轻,但工作中的艰辛不难想象。

尽管如此,王峙和同事们还是努力做到一次放飞成功。“放探空气球只能人工操作。每天放三次,一年365天要放1095次,只有六次重新放球的机会,这意味着一年中最多只能失败6次,所以我们不敢掉以轻心。”

除了高空探测,地面观测也是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观测场内,风塔、百叶箱、闪电定位仪、翻斗式雨量器、称重式雨量器、日照传感器、能见度传感器、电线积冰架、铂电阻地温传感器等气象监测设备分列其中。

8时许,崔灿与上一班的同事交接完后,开始了当天的工作。她先到观测场内巡查一下,看各种气象监测设备是否运行正常,发现故障要及时处理。更多的时间,她的工作是通过电脑处理上传各种监测数据。

崔灿的爷爷和爸爸、妈妈退休前都从事气象工作,可谓一家三代气象人。“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大部分气象监测都由仪器承担,不再需要人工,但气象科技发展快,知识更新快,需要不断学习才能适应岗位需要。” 崔灿坦言,工作中的紧迫感迫使自己和同事不断提升业务能力。

“大气是一个整体,它的变化、运动是全球性的。因此,对于天气预报而言,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气象观测数据都很重要。我们郑州国家基本气象站是全省唯一参与全球气象资料交换的气象站。”郑州气象站副站长张晓娟说,“这既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我们提供的各类观测数据务必做到精准,这要求我们必须有更强的责任心。”

追风问天,张晓娟和同事们知责担责,勇毅前行。

2025-09-26,12038| 2025-09-25,12026| 2025-09-24,12018| 2025-09-23,12010| 2025-09-22,12002| 2025-09-21,11998| 2025-09-20,11994| 2025-09-19,11986| 2025-09-18,11970| 2025-09-17,11962| 2025-09-16,11954| 2025-09-15,11946| 2025-09-14,11942| 2025-09-13,11938| 2025-09-12,11930| 2025-09-11,11918| 2025-09-10,11910| 2025-09-09,11902| 2025-09-08,11894| 2025-09-07,11890| 2025-09-06,11886| 2025-09-05,11875| 2025-09-04,11860| 2025-09-03,11852| 2025-09-02,11844| 2025-09-01,11828| 2025-08-31,11824| 2025-08-30,11820| 2025-08-29,11812| 2025-08-28,11796|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