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PDF版阅读

【厚 文】 遇 故 知 许衡: 修撰授时历 煌煌集大成

(上接一版)地上石碑就是祠堂里的留存,现在村里正在和镇政府、党史地方志办公室谋划重建祠堂。

“孔融让梨”的故事流芳百世,而许衡“义不摘梨”的故事也已传诵近千载。据《元史》记载:有一年夏天,许衡路过河阳(今河南孟州),十分口渴,发现路边有一处梨林,树上梨子长得正好。于是同行的人争相摘梨以解口渴。唯独许衡端坐树下,不为所动。人们吃着梨,问许衡为何不摘而食之?答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许衡对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从山东迁转到河北,人们见他有德行,都愿意跟随他。

13世纪时,当成吉思汗率悍马铁蹄以霹雳之势一路南下的时候,自古以来少有变化的华夏农耕文明遭遇一场前所未有的劫难。

就在这时,许衡出现了。他曾当过蒙古兵的俘虏,后逃亡山东泰安,再迁河北大名。颠沛流离之中,他一面艰难求学,一面教书谋生。然而不管生活再难,他兴盛儒学、弘扬汉学之心从未改变。

就是这个叫作许衡的新郑人,勇敢地站在元主忽必烈的马前斩钉截铁地说:“古今立国规模,虽各不同。然其大要,在得民心。而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乃可长久。故魏、辽、金能用汉法,历年最多。其他不能用汉法者,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其大致意思是说,古往今来立国虽多,大小也不同,但是都是实行了汉法才取得了民心,不用汉法的国家,都相继灭亡了。

还是这个新郑人,忽必烈五诏许任高官,他五次赴任也五次辞官种田。许衡参与了元朝的文化、历法、教育等方面的改革,为元朝的汉化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五次辞官归隐,抵制了元朝的暴政和压迫,保持了自己的清白和节操。他的五进五退,体现了他的忠贞和智慧,也体现了他的困境和抉择。

同样还是这个新郑人,主持编制了《授时历》,让世人惊叹中国人的智慧。中统十三年,忽必烈第五次诏许衡至大都,仍授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监祭酒,领太史院事,命与王恂、郭守敬商定历法。此时的许衡已年逾古稀,为了完成这项任务,他辛劳擘画,艰苦备尝,创制了简仪仰仪、圭表、景符等天文仪器,在全国各地修建了27所观测台(登封观星台就是其中之一),进行实地观测后制订了《授时历》。

之所以大部分人都知道元朝《授时历》是郭守敬编的,是因为到了《授时历》快完成的1280年,许衡再次辞官。而直到1281年历法才颁布,所以今天提到《授时历》,世人只知郭守敬不知许衡。

就这样,1209年出生在新郑的许衡,成长为元代通儒、理学名家,在思想、教育、历法、哲学、政治、文学、医学、历史、经济、数学、民俗等方面皆有极深的造诣和卓越的建树。他用自己的学识征服了命运,也“征服”了征服者忽必烈,为中华文化的持续传播、发展,撑起了一片天空。

“一天雷雨诚堪畏,千载风云漫企思。留取闲身卧田舍,静看蝴蝶挂柳丝。”许衡,被后人誉为“元朝第一人”。如今,一片田园风光的许岗村,仍传承着许衡对教育高度重视的理念。每年都有学生从这个村庄踏入高校大门;村民及乡贤自发成立许衡教育基金,每年对村里的大学生及其家庭进行补贴与奖励。

2025-09-25,12026| 2025-09-24,12018| 2025-09-23,12010| 2025-09-22,12002| 2025-09-21,11998| 2025-09-20,11994| 2025-09-19,11986| 2025-09-18,11970| 2025-09-17,11962| 2025-09-16,11954| 2025-09-15,11946| 2025-09-14,11942| 2025-09-13,11938| 2025-09-12,11930| 2025-09-11,11918| 2025-09-10,11910| 2025-09-09,11902| 2025-09-08,11894| 2025-09-07,11890| 2025-09-06,11886| 2025-09-05,11875| 2025-09-04,11860| 2025-09-03,11852| 2025-09-02,11844| 2025-09-01,11828| 2025-08-31,11824| 2025-08-30,11820| 2025-08-29,11812| 2025-08-28,11796| 2025-08-27,11788|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