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PDF版阅读

博物多闻,打开郑州的另一种方式

郑州商城东城垣遗址博物馆,让历史“活”起来 本报记者 马健 摄

本报记者 左丽慧 李居正

核心提示

“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郑州努力走出文化强市以文兴业的新路子,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报道我市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的精彩样本,郑州日报推出【HERE郑州】“擦亮城市文化IP”系列报道,推介郑州独具的文旅资源,深入挖掘“四郑”元素,持续塑造城市文化IP,打造国际化、特色化、现代化的文旅文创发展新格局。

策划:卢士海

统筹:程玉峰

执行:孙新峰

魏书杰

走一走古老的商代城墙、逛一逛藏着郑州“文物家底”的博物馆,带上VR眼镜穿越到过去,再回到现实品一杯“青铜咖啡”……在郑州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如何快速“get”到它最深邃、最包容又最前沿、最新潮的切面?

人们从加快构建的“博物馆群+大遗址公园”全景式中华文明展示体系中,能发现郑州厚重与时尚、年轻与古老融为一体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大河奔流 玄鸟生商

去年以来,文博游持续升温。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55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接待游客总量超6700万人次,同比增长135%。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1万年的文化史、5000多年的文明史,这些历史,在一处处大遗址、一件件文物珍品中熠熠闪光。

记者了解到,郑州拥有百余家博物馆,涵盖历史、艺术、科技、自然等各类主题,犹如一座座各具特色的“文化会客厅”伫立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市民和游客随时可以走进各大博物馆中,与文物会面、随历史徜徉。

在博物馆里,能找到多古老的历史?2024全省旅游发展大会上亮相的“文脉——从象祭坛到青花瓷精品文物特展”展出了数量众多的重磅文物:距今3万余年的新郑赵庄遗址发现的象头祭祀遗存,距今1万余年的中原地区目前时代最早的李家沟遗址的陶片,距今8000年代表裴李岗文化的石磨盘、石镰,距今5300多年代表仰韶文化的彩陶盆、彩陶壶、牙雕蚕、玉蚕蛹……“国宝”的集中亮相,展现了旧石器晚期郑州地区10万年以来连续不断的人类史、1万年文化史和5000多年的文明史。

在郑州城北的大河村遗址博物馆,距今6800年至3500年的历史镌刻在此。从仰韶、龙山文化到夏、商历史时期,先民的生产生活与艺术创作都能在此重现。

(下转二版)

2025-04-14,10792| 2025-04-13,10788| 2025-04-12,10784| 2025-04-11,10776| 2025-04-10,10764| 2025-04-09,10756| 2025-04-08,10748| 2025-04-07,10744| 2025-04-04,10740| 2025-04-03,10728| 2025-04-02,10720| 2025-04-01,10712| 2025-03-31,10704| 2025-03-30,10700| 2025-03-29,10696| 2025-03-28,10688| 2025-03-27,10676| 2025-03-26,10668| 2025-03-25,10660| 2025-03-24,10652| 2025-03-23,10648| 2025-03-22,10644| 2025-03-21,10636| 2025-03-20,10624| 2025-03-19,10616| 2025-03-18,10608| 2025-03-17,10600| 2025-03-16,10596| 2025-03-15,10592| 2025-03-14,10584|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