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商都论坛 PDF版阅读

持续提速推进郑州城市更新

雷英英

我国城市发展已进入新时期,以存量提升为主的发展思路已上升至城市发展战略层面。“十四五”时期至2030年,城市更新将进入深入发展阶段,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与城市建设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截至2023年底,郑州市城镇化率已达到80%,城市更新进入“精细化运营”时代,需积极探索符合郑州特色的城市更新之路,奋力谱写人民城市新篇章。

一、坚持统筹规划,强化顶层设计

城市更新应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导向,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尊重城市发展规律,以科学统筹规划引领更新工作。

1.加强统筹规划。进一步完善郑州市城市更新“1+2+N”政策规划体系,在组织建构、规划体系、建设标准、管理制度等方面深入探索,形成“法规+管理+操作指引+技术标准”的指导性政策体系,引导全市城市更新工作有序推进。

2.坚持问题导向。建立城市体检综合评价机制,查找群众反映强烈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和影响城市竞争力、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短板弱项,以产城融合、生态宜居等为目标,着力解决“城市病”。

3.强化评估指导。建立健全“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城市体检评估制度,为城市规划、设计、建设提供依据。逐步研究制定城市体检评估工作指引,提高体检工作针对性、可操作性。创新工作方法,专家“会诊”、专项体检和社区自查相结合,建立统分结合、条块衔接、系统专业的城市体检工作体系。

二、聚焦重点难点,实施分类施策

聚焦城市发展战略定位要求,科学确定城市更新内容和时序,针对不同类型项目分类施策。

1.对布局散乱、利用粗放、建筑危旧、用途不合理等低效建筑,以“拆”为主。同时制定征地拆迁补偿方案,对形态老旧、业态低端、配套落后的老旧市场及工厂进行集约改造,有效盘活空间资源。

2.对设施功能缺失、存在安全隐患、配套服务不足的老旧小区改造,以“补”为主。以完善功能为目标,重点补齐公共服务短板:一是实施“适老化”改造,包括无障碍设计、加装电梯等;二是“社区化”管理,促进居民自治的智慧社区创建;三是“生活圈化”配套,包括“15分钟生活圈”“10分钟老人圈”“5分钟幼儿圈”等;四是“人文化”生活,把更新改造和特色街区建设结合起来。

3.对停车难、出行难等“城市病”治理,以“疏”为主。加强城市框架布局规划,有序疏解中心城区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专业市场等功能和设施,合理降低开发强度和人口密度。坚持产城融合,实现多中心、组团式发展。持续完善绿色交通体系,提高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提升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全时段向社会公众提供停车供需资源信息,促进动静态交通和谐运转。

4.对郑州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遗迹,以“留”为主。保护城市轴线和传统街巷格局,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的政策衔接,统筹运用土地整备等多种手段,增加文商旅产业用地比例,推动特色文旅创新。恢复历史城区传统特色风貌,挖掘郑州独特的文化内涵,强化城市创意与设计,形成郑州文化形象IP。改造提升特色街巷为城市旅游的生活化景观,复兴郑州精神气韵,丰富城市休闲元素,打造郑州文旅空间。

三、创新更新路径,开创融合空间

创新城市更新路径,重塑郑州城市历史空间环境,提升郑州城市品质,增强城市吸引力。

1.以文化为根,构建高品质文化消费场景。将文化作为提升城市品质的核心元素,盘活郑州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构建高品质文化消费场景。充分挖掘和展示历史地段、文物、历史建筑等文化要素和文化内涵,塑造特色历史风貌街区,打造传承创新文旅空间,搭建符合中产审美的社交和消费空间,协调新老建筑风貌与风格,在改造街巷空间中保留乡愁元素,增加街巷公共旨趣。

2.以产业为魂,唤醒城市休闲空间活力。构架更新片区产业特色,积极引入高端制造、虚拟经济、工业旅游、众创研发等新业态新场景,重塑区域产业生态。针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企业对空间的需求,评估落实各类型企业在更新单元中的空间布局。通过编织路网、绿网、水网,实现街区互通、建筑互联,打造“无边界”空间布局,引入电影院、酒店、餐厅、咖啡厅、健身房等多元商业,丰富空间形态,打造融文化产业、自由贸易、创意办公、旅居公寓、定制商业及平台一体的绿色创业生态综合体。

3.以人为核心进行场景重构。更新历史文化设施,升级公共文化服务,利用雕塑、壁画、涂鸦等艺术载体盘活城市文化特性,激发老空间的人口活动聚集功能,实现场景、文化和人群互动共生。结合更新片区优势条件,确定科技研发、潮流酷玩、少年儿童等目标人群,将既有公共设施进行升级改造,进行“定向场景”赋能,注重城市公共空间精细化管理,增加社区公园、城市绿地、街角公园等活力空间,构建“小尺度生活圈”“宜人街坊”等与自然环境更好结合的场景营造。

4.以运营为本,以消费者为核心倒逼空间规划。以运营为导向,以项目投资回报周期及可持续化运营来推演项目的顶层设计,探索从“面向开发”到“面向运营”的城市更新路径。通过运营前置,保障有限的空间资源能够精准配置,实现商业模式闭环。建立运营管理体系,梳理制定标准化运营管理流程,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更新项目可持续发展。

四、探索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

创新财政、税收和金融工具,探索适合精细化更新的投融资模式,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稳步推进城市更新活动。

1.盘活利用闲置资源。对空置楼宇、老旧厂房、低效用地等闲置资产进行分类整理,建立数据库及资产台账,实行动态管理。通过土地置换、协商回购、组合出让等方式,推动闲置低效资源改造与转型,依法依规合理调整规划用途和开发强度。支持银行、信托、保险等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积极参与盘活存量资产。

2.借助市场力量。由政府制定引导性政策,将部分权利和收益让渡给市场,从而撬动市场资金投入项目建设。积极鼓励房企、银行等机构全面参与,通过联合开发、特许经营、品牌输出等多元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探索“城市合伙人”机制,探索PPP模式、投资人+EPC模式、城市更新基金等方式促进市场化主体参与更新。

3.探索新型运营模式。摒弃“大拆大建”开发模式,代之“小规模渐进式、微利可持续”运营模式,以商业模式创新为驱动,调动各类主体积极性。灵活采用产权人自主更新、产权人和社会资本合作、政府委托组织等方式,吸引支持地产、咨询等企业广泛参与,提升专业化运作水平。探索“融投建管营一体化”商业模式,促进城市更新长效运营理念更好落地。

五、创新参与方式,形成共建合力

提升政策措施可实施性,建设多元参与平台,加快创新利益协调机制,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形成共建合力,实现共建共享。

1.健全企业参与机制。遵循“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原则,针对城市更新存量多、压力大、任务重的现状,建议市区联手,建立城市更新平台公司,全方位参与更新工作。允许相关企业前置参与,鼓励开发企业对城市设计、建筑管理、产业功能、公共安全等各方面深入调研,带方案参与竞标,提高规划精准度和可行性。政府通过制定实施细则等方式,加强对更新项目全过程管理,做到更新工作有章可循、有的放矢。

2.充分发挥街道、社区作用。激活街区更新内生动力,促使街道、社区结合自身特点规划社区发展定位,充分调查居民需求和意见,探索社区民主协商议事平台,建立“共同设计”机制,积极搭建政府部门、专业机构和企业三方互动平台,精准赋能社区有机更新改造。

3.建立社会智库支持机制。建议组建旧区改造专家委员会,共同探讨城市规划、社区管理、产业发展等多个议题,提供重大项目可行性报告,从多个角度为城市更新项目提供专业意见和决策方案。着力构筑“政府+社会、市内+市外、专业+基层”大智库格局。建立决策咨询制度,创新联动合作机制,促进城市更新相关决策与社会智库建议之间良性互动。

(作者系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副教授)

2024-09-19,9411| 2024-09-18,9403| 2024-09-15,9399| 2024-09-14,9395| 2024-09-13,9387| 2024-09-12,9375| 2024-09-11,9367| 2024-09-10,9359| 2024-09-09,9351| 2024-09-08,9347| 2024-09-07,9343| 2024-09-06,9335| 2024-09-05,9323| 2024-09-04,9315| 2024-09-03,9307| 2024-09-02,9299| 2024-09-01,9295| 2024-08-31,9291| 2024-08-30,9283| 2024-08-29,9271| 2024-08-28,9263| 2024-08-27,9255| 2024-08-26,9247| 2024-08-25,9243| 2024-08-24,9239| 2024-08-23,9231| 2024-08-22,9223| 2024-08-21,9215| 2024-08-20,9207| 2024-08-19,9199|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