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范和本报记者(左)维护路灯 本报记者 马健 摄 |
(上接一版)“虽然是一条小路,但它连接的是一片生活区,有上夜班的职工,有上学的孩子,灯修好了,这一片的人晚上出行就都安全了。”老范说,“那一刻,觉得这份工作真有意义。”
老范全名范锡兴,是郑州市城管局景观中心城市照明管养一所副书记,从1996年到现在,他已经和路灯打了近30年交道,见证了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小范”也变成了“老范”,不变的是那颗为群众服务的心。
5月份,郑州市城管局景观中心接到二七区陇西小学反映——由于地铁施工及道路改造,学校周边区域的路灯常常出现不亮的状况,给师生、学生家长以及周围群众早晚出行带来不便和安全隐患。老范和“郑师傅服务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对路灯设施的损害情况展开摸排维修,更换老旧破损的灯具,修剪遮挡光线的树枝。
2023年,郑州市城管局启动“郑点亮”专项工作,“郑师傅服务队”随即成立,取意“点亮城市,服务郑州”。截至目前,累计整治亮灯路段277条,亮灯里程194公里。
11月3日晚,我和老范上了灯杆,不过不需要攀爬,我们站在工程车云梯的“吊篮”里缓缓而上,老范操作机械。半空中,老范再次关心我:“恐高不?”我双手紧紧抓着栏杆,断断续续表示:“没,没……没事!”
云梯升到14米的高空。“螺丝松动。”经过检查,老范很快找到症结。不一会儿,灯重新亮起,光影下,有摆摊的商贩、有骑车带着孩子的父母,有三两一起回家的学生……或许,这就是老范说的“有意义”吧。
爬升、停顿、维修、降落,每天晚上,“老范们”都会在循环起降中“登高望远”。
“像这样的高空作业,一天最少有五六次,最多的时候20多次。”老范说自己以前也害怕,最高的灯杆接近30米,9层楼那么高,但工作治愈了他的“恐高症”。
老范所在的城市照明管养一所共有14人,负责266条路,24658盏灯。他们经常凌晨四五点还跑在路上,有时候他们自己开玩笑说:“我们是‘夜跑团’。”
他们不仅是“夜跑团”,也是郑州的“活地图”。灯杆周围有哪些小区、哪些学校、哪些单位,老范和同事们了然于胸。因为一盏灯,照亮的是群众出行的路。
老范和“郑师傅服务队”有份专属“福利”——每天都可以感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浪漫——路灯的“作息时间表”是按照天文台日出日落时间控制送、断电方式进行动态启闭,日落后15分钟开启,日出前10分钟关闭。
路灯由智能照明控制平台远程控制,正常情况下每天的开关灯时间按系统时间自动下发开关灯指令,无须人工调控。在遇到恶劣天气的情况下,管理人员也会根据当天天气情况进行人工干预,灵活调整启闭时间,确保市民出行安全。
结束完检修已是凌晨,老范接到指令,赶往下一个现场。
这就是老范的工作,重复、有意义,守护着城市的光明。就像陇西小学在感谢信中说的那样,“不仅照亮了道路,更温暖了广大群众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