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PDF版阅读

在三尺讲台上“织梦”

演员向本报记者(左)介绍短剧中老师的角色表演要求 本报记者 周甬 摄

(上接一版)“上课不要吃东西,跟你说了多少回了?”“头发怎么那么长,不准留长发!”……一声声严厉的话语以实景方式再现校园日常,让戏剧外延和参与性扩大,带领游客沉浸式奔赴一场青春课堂。

“铃铃铃!”一幕幕熟悉的场景在“红庙学校”上演了。“时间不早了,咱们开始上课。”在张洱的指导下,我先是戴上他的方框眼镜,接着拿起语文书,脑海中细细回忆上学时候老师的模样,一本正经地演绎起来。第一遍,我走向三尺讲台,拿起语文书在讲桌上敲了两下说:“同学们,安静。”

“不够严厉”是张洱对我的评价。第二遍,我又一次站在讲台,紧绷着脸,观察台下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同学”。多次的演绎,让我意识到当“老师”真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情。

回忆起第一次当“老师”的时候,张洱说自己的内心是忐忑的。因为这所“学校”没有灯光、没有音效、没有机械设备,却是自己的舞台,还是不止自己一个人的舞台。教室里,那些天南海北的“同学们”年龄各不相同,总会做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他担心自己没办法随机应变。

当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课程”,张洱现在已是一副“严师”模样。他说:“不知道这堂课给‘同学们’带来的是欢快还是悲伤,但希望它能成为一把打开他们内心深处回忆的钥匙。”说到底,这场课程是情感的唤醒、青春的“重生”。有人说张洱“矗立在虚幻和现实之间”,有人说张洱“以戏剧之力,书写一段青春回忆”……

张洱说,往小的方面说,让“同学”们体验一场回忆,感受青春脉搏在中原大地蓬勃跳动,带给他们开心、感动。往大的方面说,希望用戏剧的方式传播文化,让更多的“同学”出于对剧场的好奇,来到河南,感受其文化历史底蕴。

彼时,我望着教室里那些“同学”,他们青春的模样,藏在今天的每分每秒里。经过一上午对戏剧演员的了解、体验,我想说,把“此景”“此人”融合,把“地脉”“文脉”贯通,唤起青春的记忆。这大概是张洱作为戏剧演员的价值。

听,窗外那清脆悦耳的鸟鸣声,喇叭里再次传来“铃铃铃”。日子就这么流淌着,从春天,经历夏天,来到多彩的秋天,再到银装素裹的冬天……张洱在“红庙学校”不断迎接一届又一届的“同学”来到这里,回到过去。

2024-11-14,9767| 2024-11-13,9759| 2024-11-12,9751| 2024-11-11,9743| 2024-11-10,9739| 2024-11-09,9735| 2024-11-08,9728| 2024-11-07,9716| 2024-11-06,9708| 2024-11-05,9700| 2024-11-04,9692| 2024-11-03,9688| 2024-11-02,9684| 2024-11-01,9676| 2024-10-31,9665| 2024-10-30,9657| 2024-10-29,9649| 2024-10-28,9642| 2024-10-27,9638| 2024-10-26,9634| 2024-10-25,9626| 2024-10-24,9614| 2024-10-23,9606| 2024-10-22,9598| 2024-10-21,9590| 2024-10-20,9586| 2024-10-19,9582| 2024-10-18,9574| 2024-10-17,9562| 2024-10-16,9554|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