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德振
一次外出旅游,恰逢阴雨连绵山洪暴发;我们的旅游大巴正经过一个山谷时,突然前面“轰隆”一声,只见一边的山体飞沙走石,树木倾斜;顷刻间,几百立方米的岩土倾泻而下,把山谷中的河流、道路堵得死死的……好在我们的大巴没有赶时间通过,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这次虽有惊无险,但我们依然对大自然所造成“塌方”带来的巨大危害感到震惊和后怕。大家吓得面如土色,战战兢兢,从“鬼门关”前走了一回,顿感鲜活生命的宝贵与脆弱,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大自然的“塌方”非人力所能预判、控制和掌握,我们要做的就是出门前多“看天行事”,合理规避大自然的各种风险,不可图自己一时畅快而拂“天意”、盲目行事;只有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气候变化,作出出行的抉择安排,才有可能把各种意外风险降到最低。
大自然的“塌方”事件不可小觑。由此,我还“借题发挥”,联想到我们人类中有一些人身上也经常发生“塌方”事件。他(她)们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是“心灵塌方”。
身边就有这样一个熟人,三十七八岁的大男人,说小不小,说老也不老,正是心智成熟、年富力强、大展宏图、大显身手的好时光。怎料他在经历过一两次事业挫折后,便意志消沉,心思紊乱,精神颓废,整天牢骚满腹、愤世嫉俗;他欲想“躺平”而又心有不甘,欲想“抗争”而又心灰意冷、暮气沉沉,无力应付,深感“前路茫茫”“无药可救”。我对他这种一蹶不振的态度和玩世不恭的样子非常抵制和反感,多次规劝他应振作精神调整方向重新出发,不能抱着“破罐子破摔”这种想法继续下去。可他哪里听得进去,依然我行我素、浑浑噩噩地混日子。
他不是输在年龄上、智力上,而是输在了心智上,他的心灵像山体滑坡一样,全面“塌方”,而“塌方”的土壤在心中积堆出了一个小小的“堰塞湖”,拦截了斗志、智慧、思想、精神、行动的自由流淌和奔腾,剩下来的只有“死水微澜”和“一声叹息”。随着时间推移,淤积在心底的东西越来越多,因此不得不在情绪上找“发泄口”,利用各种场所,不停地向周围的人倾诉和表达不平,有时候甚至把戾气撒在无辜的家人身上,他企图把自己的负面情绪转移出去,达到自我心理上的平衡。
殊不知,“解铃还须系铃人”,自己的“心灵塌方”还需自己去清淤、疏通,别人是无法走进你心里去清障和疏浚的。
那有人会说,“心灵塌方”就让它去“塌方”吧!管它呢?短暂的、暂时的“心灵塌方”不去修复清理,也许不会“伤筋动骨”伤人性命,但如果长期任其不管“雪上加霜”,那就可能惹出大麻烦和酿出苦酒了;许多置“心灵塌方”不闻不管、束手无策的人,最后都郁郁寡欢、抑郁成疾,苦闷地过着一辈子,深感无奈,身心备受煎熬。
与其被动地生活,任“塌方”危及自身,备受煎熬,坐以待毙,不如奋起一拼,向内赋能向外求援,或抽身转向调整心态,绺顺心思,或清淤疏浚,一鼓作气,不见效果绝不收兵,让心路畅通无阻,高歌猛进,让心灵清爽,无挂无碍,如此,才算对得住富饶丰盈的生命,才算对得住一路拼搏过来的自己。
大自然的“塌方”很可怕,一个人“心灵塌方”同样让人痛心疾首,心有余悸。谨防“心灵塌方”,也是人生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