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郑风 PDF版阅读

尊重别人的选择

? 高玉成

樊英是东汉品学兼优、享有盛誉的名士,州郡官府请他出来做官,他不出;公卿大臣举荐他到朝廷任职,他不去。汉顺帝听说后,心想这肯定是个大才呀,就亲自策书征召,没想到樊英竟然不应召。顺帝越发觉得人才难得,情急之下就下令让州郡官员硬是把他抬上车,送到京城。到了京城后,他却以生病为由不起床。顺帝为了表示诚意,亲自安排太医给他治病,让厨师每天做御膳给他送去,还以老师的礼节对待他,为他设立讲坛,询问大政得失,把樊英难为得“无所措手足也”。

当时还有一个名士叫黄叔度,14岁就名扬天下。荀淑(荀彧的爷爷)有一次遇见他,交谈之后感叹说:“你是我的老师啊!”当时的泰山太守周子居也说:“我一个月不见黄叔度,庸俗贪婪之心就会萌生。”后来位列三公的学士郭林宗的评价更是无以复加:“叔度汪汪如万顷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意思是黄叔度的人品学问就像千顷汪洋,无法澄清,不可估量。朝廷听说后,就请黄叔度进京做官,但不知什么原因,黄叔度进京后很快又回来了,终身没再出山。

古人认为:“天下有二道,出与处也。”出是出仕为官,处是在家隐居。司马光认为,在家隐居并非名士们的本意,而是怕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主张不被推行。圣明的君主应该竭尽礼节,降低身段,虚心向他们请教。如果仍然请不动他们,就应该反省自己是否意不诚、德不厚,或者有小人当道,人家不愿同流合污。只要君王足够圣明,政治足够清明,名士们自然会像夜蝉一样投奔光明的。

但司马光似乎少分析了一种可能:人家自认为不适合做官,真心推辞,不愿出山呢。

社会分工是多种多样的,人的选择也各不相同。出仕为官也许对很多读书人来说,是施展才华的机会;但也确有一些读书人甘于寂寞,乐意在家隐居。诸葛亮躬耕南阳,被刘备请出茅庐,成就了一番大业,值得尊敬;宋邵雍固守清贫,一辈子在家做学问,成为一代大儒,同样值得尊敬。樊英不想做官,汉顺帝硬是把人家拉到朝廷,然而面对国家大事,樊英并无奇策良谋,大家都很失望,樊英也很尴尬,最后又被送回老家;黄叔度人品学问令人景仰,被征召进京几天后便打道回府,要么是人家没相中,要么是自己知难而退,结果也很难堪。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位,只要不是自大狂,都清楚自己最适合做什么。重要的未必是适合的,尊重别人就应该尊重别人的选择。支持别人在适合的职业和岗位上工作,才能真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人的作用。

2025-05-20,11035| 2025-05-19,11027| 2025-05-18,11023| 2025-05-17,11019| 2025-05-16,11011| 2025-05-15,10991| 2025-05-14,10983| 2025-05-13,10975| 2025-05-12,10967| 2025-05-11,10963| 2025-05-10,10959| 2025-05-09,10951| 2025-05-08,10944| 2025-05-07,10936| 2025-05-06,10932| 2025-05-01,10928| 2025-04-30,10920| 2025-04-29,10904| 2025-04-28,10896| 2025-04-27,10892| 2025-04-26,10888| 2025-04-25,10880| 2025-04-24,10868| 2025-04-23,10860| 2025-04-22,10852| 2025-04-21,10844| 2025-04-20,10840| 2025-04-19,10836| 2025-04-18,10828| 2025-04-17,10816|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