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建庄
园子不大,也就两三分地的样子。位置有点小偏,但是安静。离我老家30多公里,离我的三十楼30多公里,回三十楼由莲花街上连霍,30分钟多点。离荥阳市区近,顺荥广路往南过铁道即是京城路,十分八分钟。
荥阳这个地方基本上在中原之中,东接郑州,南依万山,西看嵩岳,北临黄河,季节更替鲜明,气温气候平和。今年入冬以来虽有降温,但是总体上偏暖。节令虽已是大雪,但是雪的信息还没有传递。倒是进入11月下旬以来,特别是最近几日,突然寒风四起,风大异常。大风持续了三天三夜,想着该缓缓了,谁知这一天更肆虐。气象台警示:阵风八到九级,局地十级以上。
大风肆无忌惮,没完没了。民谚“强风怕日落”,是说再大的风到夜里就停息了,这次不是,白天声嘶力竭一天,夜里更不消停,彻夜横扫,只把简易板房上的铁皮撕扯得痛苦惨叫,折腾得室内的我辗转难眠。大风连续,日夜呼啸。棚下的摇椅多次被刮翻,塑料彩色小凳子被吹出柴门,树叶被摇落后又被无情地飘扫到不知何处,只有少数的落叶被建筑物角落留下。
风虽没有导致龙卷海啸、破屋拔树,也弄得黄叶漫卷、飞沙走石。十分讨厌。
空气干燥,口腔不适。
生命的柔韧在凛冽的寒风里书写着坚强。大菜园里的小道一改入冬以来黄叶满地的嘈杂,静静地被裸露;暖冬催生的油菜,已经郁郁茂盛;白菜还在聚力包心;白萝卜等待离开生长的土地;黄心菜生机勃勃,丝毫不惧严冬;小园的蒜苗已经七叶,可以剪下来炒鸡蛋了;间作的菠菜居然已经抽薹;苦菊韭菜西芹胡萝卜洋葱……都在生长。
秋尽冬初的时候我搬来园子,在竹篱和简易板房东南侧的葡萄棚下移来一口地锅,买了一个烧柴的小铁火。朋友哥们来了就烧柴火地锅蒸红薯,一次几斤十几斤。少年青年时期20多年农民生涯给我的经验是,从大田里刚挖出来的鲜红薯,一般情况下有点楞生,需要放置一段时间,等内里产生化学反应才会甘甜。这里的红薯却不一样,刚挖出来就能上锅,大气上来20分钟,蒸得皮开肉绽,皮是深红的,肉是金黄的,入口软糯甘甜,天天吃,不烦,还想吃。小铁火的功能是炒菜,主要做白萝卜丝炒粉条。从菜园里拔来萝卜,到案板切丝,其间也就一分钟,天地气息浓郁、新鲜,而且神奇。这里的白萝卜没有浊气苦味,刚拔下来就很适口,生吃是甜的,和粉条一起炒熟了,美味异常。劈柴哔剥,炉火熊熊。起锅处,红薯的香甜和着乳白色蒸汽在园里升腾,爆炒萝卜丝粉条的香气氤氲了原野上的园子。
几天下来发现,买的那只小铁火炉膛太深不催锅,浪费柴草耽误时间,就拉到明月村,换了周兄弟制造的火炉,效率大增。
话说小火炉顺手了,但是排烟费点周折,烟筒经弯头转接后,再套上一根长达两米的烟管,再接弯头伸出棚外。这里有个环节,就是两米长的烟管不好固定,拴太紧了,铁皮薄容易损坏,松了吧又容易摇摆倾倒。一开始我用一根竹竿横着连在小园东侧篱笆上,但是竹竿不久就被传热的铁管烧煳了。没办法,我找来一截废弃不用的细钢筋简单绑上,维持下来。
这几天风大,我担心吹坏烟筒,每天早上起来都去看。出乎意料的是,摇椅刮翻多次,小凳满地乱滚,板房铁皮呻吟,但那看似飘摇的烟筒竟是岿然不动。
也是,无论人或事物,只要有支撑,有依靠,就有抵抗风雨的底气。
没有支撑,没有依靠,怎么办?民谚云:有山靠山,无山独担。只有靠自己。
靠自己,靠的是智力、体力和能力。还有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