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玉杰
写历史人物传记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儿。写陶渊明更为困难,一则名气大、评价高,二则时代久远且史料有限。
提起陶渊明,可谓人尽皆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国人从小就会背的。但是深入一步,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一生都经历了什么?为什么其文才、人格自足千古?恐怕又难以名状。
与我而言,陶渊明是“最熟悉的陌生人”。说熟悉,是因为他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作品是学生时代的必背诗词。说陌生,是除此之外知之甚少。曾经,我也尝试去了解,但苦于没有找到合适的传记作品,直到我读了张君民《遇见陶渊明》之后,如拨云见日,一切陌生都豁然明朗起来。真有一种“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共鸣。
陶渊明是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作者研究陶渊明别出心裁,跳出细枝末节,直奔他所处的时代,研读他全部作品,从时代、家族、少年、游宦、先贤、归隐、晚年等8个部分,穿越历史,走进那个时代,以时观人;接近他的家族、亲人和朋友,以人观人;对照他的作品,分析作品中一个个他所景仰爱戴的人物,以文观人;踏入他的山林田园,以境观人,以此探寻他涵养人格的心路历程,去寻找和发现一个真实的陶渊明。
在这部书中,你可以了解陶渊明的个人成长史,知人论世。作者开篇第一章介绍陶渊明生活的时代:八表同昏平路伊阻。魏晋时期是一个八表同昏、丛林法则的嗜血年代,这个时期,文明非常孱弱,即使是文人士大夫也如釜鱼幕燕,时常命悬一线。面对这样的时代,有智者开始避世隐逸,不论国是,崇尚“清谈”,嗜酒食散,寄情山水。其实,这种潇洒也是一种无声的表达,正如作者所言:“苦难孕育辉煌的艺术,这是世事无奈的反弹。”其中最具代表性、最值得研究的就是陶渊明,王国维说:“屈子之后,文学上之雄者,渊明其尤也。”陶渊明出生于名门大家,可惜的是弱年逢家乏,即使这样也难以淹没其自然的质性,他少无适俗韵,游学好六经,委怀在琴书,成为一个励志少年。
浏览陶渊明的“朋友圈”。陶渊明的朋友并不多,可圈可点的有两个,一个是挚友颜延之。颜延之是南朝宋文学家,在陶渊明晚年与之相识,交往深厚。陶渊明去世后,颜延之写了《陶征士诔》来悼念他,这篇诔文是研究陶渊明的重要文献之一,详细记述了陶渊明的生平、性格、品德和文学成就等,为后人了解陶渊明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另一个是“损友”督邮。“损友”严格来讲不能算是朋友,往往招人厌恶,唯恐避之不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清水浊水都是水,关键在于怎么看、怎么办。督邮促使陶渊明弃官归隐,也成就了陶渊明。
诗言志,歌永言。走进陶渊明内心,了解他的性格、品行,最直接的途径就是读他的诗。读诗有浅读深读之分,前者有点像西医,就诗论诗,直接按字面翻译,读的是形;后者像中医,离诗读诗,从写作的背景入手,系统剖析,读的是意。《遇见陶渊明》一书研读陶渊明全部作品的方式就是后者。全书基本上是按照人物传记的逻辑布局谋篇,细细品来,作者又别具匠心。他引用陶渊明的诗句来分别概述这些章节,把陶渊明的全部作品恰如其分地放在各个章节,在解读诗意的基础上,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立体式深入解读其创作背景、动机和要表达的深意,并旁征博引巧妙地插入相关历史典故,循循善诱,引人入胜,别有洞天,很有一种文史哲百科全书的味道。
何以慰我怀,赖此古先贤。儒家典籍是陶渊明德行的根基,越是困难的时候,他就越是咏古砺今,不断地用先贤来砥砺自己勇敢前行。在作者看来,陶渊明仰赖的古之贤达有三类。一是示志慰怀的先贤,比如说反对暴政的伯夷、叔齐,忠君爱国的屈原、贾谊,肝胆相照的鲍叔牙和管仲,等等。二是守死善道的隐士。在孔子看来,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魏晋时期,隐逸之风盛行,陶渊明是隐逸诗人之宗,不得不说,儒家的处世之道对其影响颇深。最后一类是贫士。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当陶渊明面对的是不可求的富贵时,他选择了君子的固穷,在《咏贫士》中,他所吟诵的不仅是君子固穷的贫士,更是慰藉和自勉。
读书是心与心的交流。品读《遇见陶渊明》,不知不觉就随着作者的指引走进了陶渊明,穿越千年的时空,吟诵着陶诗,悲欢着他的悲欢,快乐着他的快乐,最终读懂其伟大人格。纵观陶渊明的一生,诗酒田园,质朴年华,洒落且忧勤。近代学者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通过系统比较中西方人性格和文明差异,提出中国人特有的深沉、博大、纯朴、灵敏这四种优秀的精神特质。其精神的根源,就是儒释道三家文化。陶渊明的洒脱就是道家的“见素抱朴”,忧勤就是儒家的“仁义”。人生如梦,梦中了了,醉中能醒者有几人?陶渊明做到了。探寻陶渊明的伟大人格,《遇见陶渊明》做到了。正如书中所言:“放眼陶渊明短暂而又漫长的人生,一条人格与文格交融的人生脉络显得更加清晰:那是一条以儒家的仁厚、孤介为主线,伴以道法自然的率真与知足,形成他独有的穷困潦倒却又自足尊严的奇妙人生之路。”
与君同行,进心知性,读懂陶公,笑对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