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昊
冬至,我本以为张健莹大姐会像往常一样,给我秀几张她家饺子的图片。妞妞却告诉我,大姐头一天心梗,走了。
前两个月,上海台风,我们聊了四五十分钟。她说身体挺好,每天家务忙完,就是读书写作。“我挺自豪的,马上八十了,能活到老写到老,做自己喜欢的事。也算不容易吧,老弟!”她还说,妞妞花了很多钱给她装了满口假牙,吃嘛嘛香。
张健莹是河南省话剧团编剧,创作甚丰,广受国内文化界演艺圈作家、编剧、导演、演员们的敬重。她也是郑州晚报、郑州日报副刊的老作者。
莹姐是大家,却笔耕不弃小品。她给报纸的影视剧评论,相比其他“政治历史文化解读”,更有影视剧的专业视角,且文笔风流,善于把形容词当动词用,别具一格,我曾试着模仿。
“阅汉堂记”,是副刊给她开的独家栏目,讲解汉画像砖文化。三五百字,七八百字,配图。副刊从不缺大稿件,有特色的小品难得。因为要出书,大姐数了数,栏目发了至少60篇。这应该是副刊特色比较鲜明的栏目之一了。
大姐对作家、编、导、演人头熟。每当她家有名流来,就电话问我,需要多少字的访谈、几张照片。有这样的作者,是编辑的福气。
莹姐是才女,骨子里矜持。但是我跟她去采访史来贺时,她跟刘庄乡亲们家长里短唠得土渣渣落一地。她说:“‘文革’时下农村,学会了与贫下中农打成一片。”
莹姐家花鸟虫鱼热闹,文玩收藏国内知名。跟着刀哥莹姐,我才辨花识草,开眼收藏。文学、影视剧,莹姐是专家,跟她讨论某戏某剧某片某书某人物某文化风物,我总能有些见识长进。我们有时电话一通,开口就是什么片子你看了没?
多年的文友成姐弟。20年来,我冬天戴的毛线帽,是莹姐用粗毛线织的,一顶咖啡色,一顶蓝灰色。比我买的时尚货宽松舒服透气。她国内外游走回来,总赏我些特色风物。莹姐活得雅,讲究起传统文化,套路范儿正。这个龙年春节前,她寄来了漳州水仙,可做岁朝清供。我一直觉得,她心里的这个弟弟,讲究不足。
妞妞在杭州临安买了桃李春风的精致宅院,让刀哥莹姐在山水画境里养老。我去杭州时,她和刀哥没在杭州。事后,莹姐第N次要我再去,去了多住些日子。我还想着再去了,帮着做些视频,把阅汉堂记搬到抖音上……
天寒地冻,蜡梅开了。暗香下沉,思念升腾。眼前的莹姐仍是步履匆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