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商都论坛 PDF版阅读

学习、贯彻、落实两会精神 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金观平

文化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大变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各行各业更加注重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开拓发展新空间。取材自中国传统神话传说的《哪吒之魔童闹海》连破票房纪录,跻身全球电影票房前五;从传统建筑瑰宝中汲取设计灵感的天宫藻井冰箱贴火热破圈,一贴难求;来自福建小渔村的簪花围带火一座城,激活了文旅产业。这一系列消费现象,折射出文化在激活发展动能、提升发展品质方面的巨大潜力。

我国文化资源丰富,其中蕴含的潜能还有待进一步挖掘。从地域分布上看,东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速度、产业规模和创新能力领先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从产业结构上看,演出、旅游等传统业态占比较高,数字创意、虚拟现实等新兴业态占比还很低,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难以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从人才培养上看,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较为紧缺,文化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要因地制宜用好各地独特的文化资源。当前,一些地方在文化产业布局中存在同质化倾向,发展文旅产业靠简单模仿、大干快上,结果各地出现了高度雷同的仿古小镇和美食街。缺乏文化特色的景观,不仅难以为发展赋能,甚至造成资源浪费。我国地域广博,各地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新时代的奋斗之歌,都是值得深入挖掘的文化富矿。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提高地方发展水平,需要立足自身文化资源优势,精心策划、扬长避短,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要推动文化产业优化升级,丰富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当前,消费者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和高品质的特征。新的需求中蕴含着广阔市场,也指明着文化产业升级的方向。近年来,我国许多地方都在探索以科技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加速文化产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积极培育新型文化产业,不仅能够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附加值,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还能丰富文化消费场景、产品和服务,满足“情绪消费”“体验消费”等各种新需求。这些做法能够在文化消费领域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人来完成,抓好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要完善文化教育体系建设,让兼具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文化人才不断涌现。同时,各地也要为文化人才发展搭建舞台,以优惠政策、荣誉表彰、职业发展机会等举措,鼓励文化人才干事创业。此外,还应特别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引育工作,打造一支既懂中国传统文化又掌握现代科学工具和理念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2025-11-18,12383| 2025-11-17,12375| 2025-11-16,12371| 2025-11-15,12363| 2025-11-14,12355| 2025-11-13,12343| 2025-11-12,12335| 2025-11-11,12327| 2025-11-10,12319| 2025-11-09,12315| 2025-11-08,12308| 2025-11-07,12300| 2025-11-06,12288| 2025-11-05,12280| 2025-11-04,12272| 2025-11-03,12264| 2025-11-02,12260| 2025-11-01,12256| 2025-10-31,12248| 2025-10-30,12236| 2025-10-29,12214| 2025-10-28,12206| 2025-10-27,12198| 2025-10-26,12194| 2025-10-25,12190| 2025-10-24,12182| 2025-10-23,12170| 2025-10-22,12162| 2025-10-21,12154| 2025-10-20,12146|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