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扫码观看视频版 |
本期读诗人:二七区兴华街第二小学 邵琪
诗词对于孩子学习生活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从风霜雨露,到草木鸟兽,从家国情深,到塞外战场,感化孩子对天地草木、人生聚散的关怀,诗词能提升孩子的心灵品质,培养他们成为有思想、有感情、有文学修养的人。“为你读诗”栏目,邀请喜爱诗歌的老师,为孩子们读诗、品诗,解读诗词的含义和创作背景,带孩子们走进诗词的世界,让他们真正爱上古诗词,并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前两句描绘庐山的万千姿态: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巍峨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后两句道出观察的困境: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真正的面貌,是因为我正处于庐山之中。
这座被李白赞为“银河落九天”的奇峰,在苏轼眼中却呈现独特的面貌。他在山中游历十余日,写下五首庐山诗,而最后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这首,恰似解开庐山之谜的钥匙。这首看似简单的山水诗,蕴含着穿透时空的哲思,苏轼用最朴实的语言告诉我们:同一个事物,观察角度不同,呈现的样貌竟如此不同。
写下这首诗时,苏轼刚刚经历“乌台诗案”的生死劫难。被贬黄州的四年里,他在东坡开荒种地,在雪堂著书立说,看似困顿的生活却让他获得了超脱的视角。就像站在庐山之外才能看清其全貌,苏轼在远离朝堂之后,反而看清了人生的本质。
九百多年前那个春日,苏轼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下这首诗时,或许没有想到它会成为照亮无数人心灵的明灯。
今天的我们读这首诗,不仅要欣赏它的文学之美,更要学习苏轼在逆境中依然保持开阔胸襟的人生态度。当同学们因为一道数学题百思不得其解时,暂时放下作业去操场跑两圈,常常会灵光乍现;当朋友之间产生误会时,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矛盾往往能迎刃而解。这正如苏轼在山中领悟的:困住我们的常常不是问题本身,而是我们看待问题的方式。
在未来的日子里,当我们遇到暂时无法解决的难题时,不妨带着这首诗的力量,笑着默念“不识庐山真面目”,给自己一个转换视角的机会,或许答案就在转身之间。
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历史、哲学、美学和情感的结晶。让我们一起吟诗诵词,传承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