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 峰
河南省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朝歌(今河南淇县),古称沬乡,《诗经·桑中》云:“爰采唐矣?沬之乡矣。”即指此。殷商时称朝歌;西汉时置朝歌县;宋元祐年间为临淇县;元朝至元三年(1266年),改为淇州;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降为淇县。朝歌有着三千多年的厚重历史,曾为商朝四代帝都,周王朝卫国国都,项羽分封的殷国国都。走进这座古城,就像走进了一条幽深的历史隧道;走进这座古城,就如打开了一部厚重的史书。
朝歌是商朝最后的都城。牧野大战,纣王自焚,延续了近六百年的商朝灰飞烟灭。《史记》等史籍的记载,明代小说《封神演义》的渲染,加上电视连续剧《封神榜》、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的播出,商纣王可谓是家喻户晓的暴君。可是在《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中,我却看到一代伟人曾这样精辟论述:“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历史考古学家郭沫若,更是在《驳〈说儒〉》中说:“像商纣王这个对于我们民族发展上的功劳倒是不可淹没的。商代末年,有一个很宏大的历史事件,便是经营东南,这几乎完全为周以来的史家所抹杀了,这件事在我看来,比较起周人的剪灭殷室,于我们民族的贡献更要伟大。”他在1959年6月到安阳考察时,也曾题诗为纣王鸣不平:“我来洹水忆殷辛,统一中州赖此人。百克东夷身自殒,千秋公案与谁论?”看来纣王还是有一定功劳的。
孔子曰:“殷有三仁焉。”纣王虽说有一定的功劳,但他好大喜功、刚愎自用、不听劝谏、骄奢淫逸,也造成了比干剖心、微子出走、箕子佯狂的悲剧。商王朝远去了,折胫河、摘心台、纣王采暖处朝阳寺、纣王降香处灵山寺、纣王屯粮处收粮洞、纣王屯兵处纣王殿、纣王墓等多处遗迹尚存。如今,这些遗迹已分别成为省市县文保单位,或成为国家3A、4A景区,或挂上了中国传统村落的牌子。
牧野一战,周武王在朝歌插上了卫国的大旗,康叔之政的人和政通,卫武公的高风亮节,鞠躬尽瘁,铸造了卫国的鼎盛。两千多年如水而逝,而颂扬卫武公恩德的载入《诗经》的《淇奥》,以及后人修建的康叔祠和武公祠,则万古流芳。
著名的卫懿公虽好鹤误国,但他醒悟后与将士一起拼杀疆场,不惜被砍成肉泥,不能不说是一种为国捐躯的悲壮。而卫大夫弘演见懿公血肉模糊,尸体零落不全,只有一只肝尚完好,于是拔刀剖腹,把自己的尸体当作了懿公的棺材。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赤胆忠心,不能不说是一种大义。荆轲恰如弘演,也怀着一颗赤胆忠心,也怀着一种大义,他蘸着淇水磨亮匕首,启程去了燕国,在易水边唱出了千古流传的一去不复还的悲壮的歌。
鬼谷子云游到云梦山,本想躲避战国的硝烟,孙膑庞涓苏秦张仪毛遂们却追寻到此,拜师学艺,隐居的水帘洞竟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军校。毕业的弟子们壮志满怀,跃跃欲试,由此冲向战国硝烟,纵横捭阖,叱咤着战国的风云。
朝歌后称淇县,很可能与淇水有关。据国家地质部门实测记载,她的源头形成于下澳陶统,距今已有五亿年的历史。她由北至东将淇县抱在怀中,母亲般地哺育着两岸儿女。
春秋时期卫国君主卫懿公的妹妹许穆夫人,自幼生长在淇水岸边,淇水是她的母亲河,她饮着淇水的乳汁,在淇水嬉水、垂钓、荡舟,与淇水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她的载入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诗篇《竹竿》《泉水》《载驰》,植根于自己的国家,植根于悠悠的淇水,充满了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诗中的“籊籊竹竿”“淇水滺滺”“泉水”“肥泉”“漕邑”“桧辑”“松舟”,描绘了故国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充分表达了她思念故土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读来使人倍感亲切,备受感动。这也奠定了她“中国古代第一位杰出的爱国女诗人”的历史地位。
2014年9月13日,中国诗歌学会给淇水戴上了“中国诗河”的桂冠。从数万首诗词中精选出的有关淇水的一千五百多首诗词,如箕子的《麦秀歌》《箕子操》、李白的“淇水流碧玉,舟车日奔冲”、杜甫的“淇上健儿归莫懒,城南思妇愁多梦”、王维的“屏居淇水上,东野旷无山”、苏轼的“惟有长身六君子,猗猗犹得似淇园”以及陶渊明、骆宾王、高适、陈子昂等等,经石雕艺人的精雕细刻,洋洋洒洒地呈现在长达三公里的“淇水诗苑”长廊上。这些诗篇,与淇水相依相偎,手牵着手,是那么亲密,俨然一对儿恋人,无不流淌着淇水,无不洋溢着对淇水的爱,无不借淇水抒发着诗人的思想情感。
淇县作为重要的姓氏发源地之一,源于朝歌的姓氏达一百六十多个,成为中华民族姓氏的重要发源地,并多次举办了世界林氏根亲文化节暨林氏祭祖大典、中华石氏拜祖大典。
淇县也是成语的故乡,出自朝歌的成语典故达数百个,如:助纣为虐、郑卫之声、殷鉴不远、投桃报李、高风亮节、大义灭亲、玩物丧志、肤如凝脂等。
如今,朝歌老街在保持明清建筑原貌的基础上,修旧如旧;朝歌文化广场、文昌阁、康氏文化园、石氏文化园、卫国遗址公园、荆轲墓等,无不散发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