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商都论坛 PDF版阅读

为科研成果增添新“转”机

王 莉

在前不久结束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会上,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展台“变身”洽谈桌,不少高校的科研团队纷纷展出新技术、新产品,不少来自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等单位的“买家”抛出合作“橄榄枝”。

如今,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然而,进一步激活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新动能,仍需破解多重挑战。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现象依然突出;部分科研人员“重学术轻转化”,过度追求论文影响因子而忽视产业应用价值;转化链条存在明显梗阻,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仍有待提升。面对当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现实挑战,必须积极探索多元路径化解难题。

强化市场导向,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广大高校需构建“需求牵引、双向渗透、智能匹配”的新型产学研生态体系,推动科研与市场深度融合。具体而言,通过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实现资源互补与优势叠加。一边鼓励教师赴企业挂职实践,深化市场需求认知,提升科研成果的市场靶向性;一边支持企业深度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协同培育应用型人才。

打造立体化对接平台,畅通供需衔接渠道。建设集成果展示、技术交易、融资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化对接模式。强化平台信息化建设,实现供需精准匹配,拓展服务功能,引入专业化服务机构,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深化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合作,共建中试基地、产业研究院,形成协同转化生态体系。

完善评价机制,激发创新创造活力。高校应强化成果转化导向,推动科研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度融合,逐步构建以成果转化效能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在职称评聘与岗位晋升中,应提高成果转化指标权重,将科研成果的市场应用价值、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纳入综合考核范围。设立专项奖励机制,对转化成效突出的科研人员予以表彰,激发创新活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产权归属与利益分配制度,营造安全、高效的转化制度环境。

培育跨界融合人才,提升专业转化能力。科技部印发的《“十四五”技术要素市场专项规划》提出,到2025年“技术经理人数量突破3万名”。高校应积极响应,加强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培育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健全技术转移人才职称评聘和晋升机制,将科研人员参与技术转移纳入职业发展评价体系,形成“科研—转化”双通道,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2025-04-22,10852| 2025-04-21,10844| 2025-04-20,10840| 2025-04-19,10836| 2025-04-18,10828| 2025-04-17,10816| 2025-04-16,10808| 2025-04-15,10800| 2025-04-14,10792| 2025-04-13,10788| 2025-04-12,10784| 2025-04-11,10776| 2025-04-10,10764| 2025-04-09,10756| 2025-04-08,10748| 2025-04-07,10744| 2025-04-04,10740| 2025-04-03,10728| 2025-04-02,10720| 2025-04-01,10712| 2025-03-31,10704| 2025-03-30,10700| 2025-03-29,10696| 2025-03-28,10688| 2025-03-27,10676| 2025-03-26,10668| 2025-03-25,10660| 2025-03-24,10652| 2025-03-23,10648| 2025-03-22,10644|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