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镜宾
在河南省会郑州半小时经济圈内,新密市老城区有一个密县县署,它建于隋朝,占地4万多平方米,距今1400多年,它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河南省面积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县级衙署。密县县署浓缩着六朝文化,像一块硕大的密玉熠熠生辉,绽放芳华。
自汉朝以后,儒学思想成为封建社会官方正统思想,它鼓励莘莘学子“学而优则仕”,做好人做好官。迈进大门,你就会看见甬道两侧有两方莲池,莲池谐音“廉耻”,时刻提醒官员要记住礼义廉耻,要勤政爱民廉洁奉公。盛夏时节,荷叶田田,花红叶绿,鱼戏莲叶间,荷塘月色满,自成一景独一无二,令人耳目一新。
县署里从南到北依次是大堂、二堂、三堂和大仙楼,大堂上书写着四个大字:明镜高悬。戒石坊上是宋太宗赵光义制定的十六字官箴: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内容由北宋著名书法家黄庭坚题写,再次告诫官员要慎用权力,体察民情为民办事。在县衙东花厅东屋展厅中展示有古代一至九品文武官员的官服,文官服饰上补子图案是鸟类,武官服饰上是兽类,过去人们骂贪官恶官是衣冠禽兽,就从服饰引申而来。西花厅北屋有历代知县在此任职一览表。南屋是历代县令的官服,有红、绿、黑色,民国时期穿的是中山装,是自汉朝以来史料上记载在此任职的县令200多名。向南一墙之隔的是勤政园,这个园中也是个小四合院,曾经集中展示了自汉到民国涌现出的十大清官,把政绩最突出史书记载最多的两位县令卓茂、杨炳堃塑出半身雕像,敬在草亭院。
仁德县令卓茂(?-公元28年),字子康,河南南阳郡宛县(今南阳市)人,历任丞相府史、黄门侍郞、密县县令、京部丞、侍中祭酒、太傅,位至三公,因宽仁爱民,政绩卓著,名垂青史。据《后汉书》记载,卓茂有一次外出被人拦住车马,对方称卓茂的马是他家丢失的,卓茂听后并不生气,问对方:“你的马丢失了多久?”拦车人答:“一个多月了。”卓茂不发脾气也不指责,没有耍县官的威风鞭打对方,而是下车解下马送给对方说:“如果这匹马不是你的,你就送到县署吧。”卓茂让随从解下马,交给那个农人牵走了。过了几天,那人找到了自己的马,把路上牵走的马送还给县署,向卓茂赔罪道歉。卓茂在密县任县令时爱民如子,先后审理了父子诉讼案、婆婆诬告案、乡民诬告亭长案、村民争要绸缎案等。动员百姓消灭蝗虫使“蝗不入密”,留下佳话。
后来,卓茂调回京城,先后遇到王莽篡汉,更始帝刘玄乱政,他“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毅然辞官还乡,在乱世中保全名节。后来光武帝刘秀登基,重用了德高望重的卓茂,封为太傅,把他视为治国安邦的肱股之臣,官居一品。卓茂去世时,刘秀亲自送灵。从他的一生看,他修身养性,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可谓仁德县令,品高太傅。
民生县令杨炳堃(1785-1858年),临安县(今浙江省湖州市)人,进士出身,清道光元年任密县知县,时年36岁,在任7年,他体察民情,对症下药,针对当地十年九旱的情况,兴修水利,带领民众修水渠15条,扩大水浇地2000多亩,解决了灌溉难题,并给水渠取了名。他引种水稻6000亩,改善了百姓的食品结构,并制定章程,减少田地纠纷,使百姓丰衣足食。杨炳堃制订《谕窑户工头简明条例》,是清朝第一部煤炭法,在中国煤炭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颁布实施后,有效地整顿煤矿,打击窑霸,废除“人圈”,坚决拒绝窑霸们送来的任何好处,廉洁奉公,严格执法,保护了矿工的人身安全与合法利益。他还带头捐银,整修桧阳书院,设立义学,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禁赌打拐,改变社会风气,两次被开封府评为“卓异”,成为当时县令的楷模,他六次受到道光皇帝接见,官至道台。他被后人供在密县名宦祠中。2018年,杨炳堃展览馆在这里建成对外开放,共分九个展厅,全面展示他的生平事迹、主要政绩、家风家训等,目前这里是郑州市廉政教育基地,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是廉洁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历朝历代的清廉事迹宛如一朵朵金莲花,千年不衰历久弥香。品味清官的感人故事如沐春风,回味无穷,激励着后人继续赓续优秀传统文化,不负韶华奋发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