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 娥
初夏,垂柳依依,微风裹挟着荷花的清香,贾鲁河深情婉约,犹如一位雍雅的贵妇款款走来。
我喜欢这样的景致,更喜欢河水与城市相挽的姿势。没有贾鲁河,郑州会少了水润的灵气。没有郑州,贾鲁河的这段水域也不会这么温婉动人。
站在贾鲁河畔,那个英俊舒朗的贾鲁大人还在,他手撑船撸,正在疏通河道。这是一位著名的水利专家,元代人,字友恒,贾鲁河因他而得名。
掬一捧贾鲁河水,每一条水纹里都流淌着历史的沉积。千年风尘漾起浩渺烟波,诉说着贾鲁河的前世今生。
人类文明的曙光,首先是从水的涟漪中冉冉浮现,数千年绵延不断的华夏文明,也是从黄河涌天的波涛中喷薄而出。
在中原大地的脉络里,贾鲁河与黄河时而交横,时而并行,如一条灵动的丝带,蜿蜒穿梭,串联起历史的厚重与岁月的温情。
当我们用“鸿沟”来形容人际关系的界限时,殊不知它竟来自贾鲁河的出身。鸿沟其实就是原始的河渠工程,是战国时期人工开凿的水上漕运,沟通黄河与淮河,是大禹治水之后中华大地上发生的最重要的一次开掘,让黄河文明溢出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承续起大禹的不朽气概,开启人类联袂而起、自觉剪裁自然、改天换地的历史。
历史纵向的视域里,河流的发祥与战争、经济、文明有着神奇的联系。先秦时期,群雄逐鹿中原。公元前204年,楚汉双方在荥阳(今河南郑州)激战,项羽因粮草短缺被迫与刘邦议和,约定以鸿沟为界,划分势力范围。忙于战争的楚雄汉霸,并没有在意鸿沟的忧伤,最终因黄河改道等原因淤塞消失。贾鲁河在干涸中泪湿青衫,坐在历史的褶皱中,等来了隋唐水利的复兴。
历史跨入大业元年即公元605年3月,隋帝杨广举全国之力开凿运河。把自然河流串联沟通起来,通济渠、永济渠征服自然屏障,将黄河、淮河、长江等水系紧密地联系起来,把中国文明推进“运河文明”时代。
贾鲁河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即汴河的故道之一,其上源为隋炀帝开通的通济渠,是隋唐时期南北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洛阳与余杭今杭州。贾鲁河作为其分支,承担了重要的漕运功能,沟通黄淮水系,促进了中原与江南的经济文化交流,其支流双洎河与贾鲁河交汇处的祥云湖,是当时重要的水利枢纽。
北宋时期,东京汴梁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迎来了贾鲁河的高光时代。宋代刘宰《运河行》这样描绘:“运河岸,丁夫荷锸声缭乱。红莲幕府谁献言,运河泄水由函管。”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大约就是反映这一时期的市井生活。“天下利害,系于水为深”,得水系者得天下。作为重要的漕运通道,联通着京杭大运河,往来船只满载着南方的丝绸、瓷器、大米等物资,逆流北上,停靠在朱仙镇。那时的朱仙镇,因贾鲁河而繁荣,成为“南船北车”的转运处和货物集散地,与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镇并列为“中国四大名镇”。
隋唐大运河的通济渠现为世界文化遗产,贾鲁河作为其故道,是隋唐大运河的直接延续,兼具航运、生态和文化价值,见证了古代漕运的辉煌,其名称与功能演变与运河文明紧密相连。
蒙古马蹄踏过燕山,中国政治文化中心无可阻挡地离开了黄河流域,而作为王朝脐带的大运河,就跟着旋转了它的流淌方向,衰落成一袭龙骨,隐藏于中州大地。黄河泥沙塞满故道,贾鲁河孤独地流淌着它的悲伤和思念。
他来了,从历史的沧桑里走来,元朝水利学家贾鲁奉命治理黄河。他主张“河必当治”,制订了“疏塞并举,挽河支行,使复故道”的方案,疏挖汴河、蔡河故道,从新密市凿渠引水,连通荥泽之水与须河、索河等河流,并在朱仙镇与汴河、蔡河故道连通,形成了一条新河,后人感念他的功绩,将这条河命名为贾鲁河。
贾鲁的治理,不仅平息了黄河水患,还复兴了开封一带的漕运,为沿岸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可谓功于当代,泽被千秋。
“谁能辛苦运河里,夜与商人争往还。”昔日云帆高张、百舸竞流的运河时代,被更为快捷的现代交通所替代。古镇、古桥、古渡口,每一处遗迹遗存的旧去处,残存的脚印叩响了贾鲁河船帆的铿锵,青石板的褶缝里漫漶着历史的记忆。
行走在贾鲁河畔,历代王朝的声息在鸣水溅溅中浮沉。荷花水韵,芦苇漪漪,一河两岸,草坪绿茵,这里早已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白鹭、天鹅以及叫不上名字的水鸟,成为贾鲁河滩涂上新的居民。
但运河没有走远,这条城市文明给养的脐带正萦绕着城市的发展,不断输送新的营养。不竭的水韵,灵动的气脉,永远滋润着大河之南的不朽名城。
用一种新的文化视野观照它的千年流淌,贾鲁河的涟漪正凝望着黄河的汹涌澎湃、大开大阖,呈现出一种温和的叙说方式。
我从贾鲁河郑州段漫溯,半河水韵,弹奏了一城故事,高楼林立的隙缝中,贾鲁河穿城而过,清澈与清欢洋溢了宜人宜居的幸福与安适。
郑州的旖旎风光以优雅的气质和磅礴的隽永与贾鲁河珠联璧合,掬一捧运河水,饱含历史的古韵福祉、大道大美,在富有张力、富有节奏的霓虹闪耀中,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现出城市文明的生成、发展以及丰富的文化动感,呈现出思辨历史的思想美感。无疑,这将是一场美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