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左丽慧 文/图
莲花并蒂,双鹤展翅——中国“青铜时代的绝唱”、春秋“时代精神之象征”莲鹤方壶的出土,使得春秋至战国末期历时500余年的郑韩故城初露锋芒。
城,是岁月的沉淀;城,是文明的集聚。郑韩故城作为春秋战国郑国、韩国的都城,建都超539年,这座世界同一时期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城墙最高的古城,对后世的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此基础上建设的郑韩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如图),串联起文物保护、城市发展、民生服务与学术研究,既守护2700年历史根脉,又让大遗址成为城市发展的文化引擎、公众触摸历史的窗口,让郑韩故城的文化遗产,从地下出土的惊艳,走向地上传承的长效,持续书写属于郑州、河南,属于中国的文化传承新篇章。
因“遗产厚重”而生
城垣周长20公里、城内面积16平方公里,呈“四十五里牛角城”布局:西城为宫城,东城为手工业、墓葬区;1923年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的上百件套重要文物,对河南博物院来讲意义非凡。可以说“先有郑公大墓,后有河南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前身)”,这批文物奠定了河南博物院近百年的基业,也是河南文博事业的重要起点。遗址内郑国祭祀遗址、胡庄韩王陵、北城门遗址和郑国车马坑遗址三号坑分别于1997年、2008年、2017年三次斩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还发现改写中国铸铁史的“脱碳窑”、206件编钟等重磅遗存,印证“渠门”等史料,填补学术空白……一项项闪亮“标签”,勾勒出中华文明探源的核心支点“郑韩故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评价:“郑韩故城是春秋战国时期非常重要的发现,比较全面展示春秋战国时期文明发达的程度。”
“遗址80%区域与新郑市中心城区重合,平衡大遗址保护、城市建设与民生发展的‘考古遗址公园’模式应运而生。”新郑市文物局郑韩故城遗址保护利用科科长时伟超提及郑州首家“国字号”考古遗址公园,回忆起了考古公园从无到有的点点滴滴:大遗址长期深埋地下,公众难以感知,建设公园可让文化遗产“贴近生活”,满足大众对历史文化的探索需求,而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文物引发的社会关注,也让各界看到郑韩故城文化遗产的传播潜力,加速了建设公园的构想落地。
随着《郑韩故城保护利用总体规划》的出炉,郑韩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面貌在“保护、展示、利用”的大框架下逐渐明晰:公园规划面积2278.81公顷,东至京广铁路,南至溱洧交汇口,西至南水北调干渠,北至北城墙,形成“一环三轴、五区多点”的规划布局。一环指以郑韩故城城墙为依托的郑韩文化环,是串联整体文化景观的重要纽带;三轴包括体现故城双城制的隔城墙,以及由双洎河、黄水河形成的三条纵向景观轴线,构成了空间布局的骨架;五区涵盖故城营造展示区、宫城展示区、墓葬展示区、手工作坊展示区、社会文化展示区,分别聚焦不同维度的历史文化展示;多点包含西亚斯韩王陵、新建路韩国宫殿建筑遗址等15个展示点和文化记忆点,它们作为具体的文化载体,丰富了整体展示体系,共同构建起层次分明、内容全面的郑韩故城文化展示格局。
考古遗址公园分文物保护核心区、生态涵养示范区、科研教育基地、休闲游憩空间、城市文化骨架,实现“考古遗址+城市公园”的复合功能。“公园建设城墙遗址公园、手工业遗址公园、宫城遗址公园、后端湾综合遗址公园四个核心区,采用‘最小干预’原则,避免破坏历史信息,在保护中延续原真性。”跟随时伟超的脚步,遗址公园如诗如画的整体风貌扑面而来:东北角城墙遗址公园+郑风苑+溱水河湿地公园,串联起6公里文化景观带;城墙遗址、公园植物、设施布局均兼顾美观与保护,让遗址与城市生活空间自然衔接。
郑韩故城2013年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2017年12月被正式公布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这座曾经见证春秋战国刀光剑影的古城成为公园,从“考古现场”向“文明客厅”,至今“不断生长”北城墙中段、后端湾遗址、宫城遗址、南城墙、铸铁遗址保护展示等项目均已获国家文物局立项。其中,北城墙中段和后端湾遗址已正式启动建设;宫城遗址、南城墙、铸铁遗址保护展示项目正推进勘察、设计、征地等前期工作。各项工作将始终围绕持续挖掘遗址价值、完善公园功能展开,通过科学保护与合理展示,既守护好历史遗存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又逐步构建集文化传承、公众体验于一体的遗址公园体系,让文化遗产在当代焕发持久活力。
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副司长辛泸江评价,郑韩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黄河流域的明珠,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见证,其建设运营更加完善、文物风貌大为改观、文化魅力更加彰显,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事业发展贡献了“新郑案例”。
成“文化赋能”之效
2023年10月,第四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艺术周在郑韩故城举办。全国各地遗址公园负责人、考古文物专家学者数百人齐聚郑韩故城,感受由内而外的古今传奇。
在郑韩故城南部的郑国车马坑博物馆,45米长的郑国大墓南北中字形呈现,数十辆大车虽已尘封千年,但仍不失曾经的荣耀。作为郑韩故城重要组成部分,馆内展示春秋时期墓葬3000余座,其中6米以上墓葬近180座,生动呈现东周时期车马文化与墓葬制度,被誉为“东周文化奇迹”。远方的来客边听边问,神情肃穆,似在朝圣。在新郑博物馆,1∶1复制的莲鹤方壶引来众人关注。博物馆院子里,孩子们正在上研学课,利用拓印工具,制作简单的拓片。
城东东里市集,正在开展系列文化展演,舞狮、戏曲、舞蹈、古琴、汉服、弓箭。不远处城墙下栏式球场,学生们正在踢足球。“走了全国众多城市,新郑让人耳目一新。”家在深圳的黄先生从事高端研学项目投资,从北京赶到新郑的他,对新郑的文化事业连连赞叹。
“科学保护城垣、城门、作坊等遗存,包括因李家楼郑公大墓发现而引出的系列遗址,完整留存东周都城的规划、军事、手工业等文明密码,是为后代研究筑牢物质基础,让郑韩故城承载的历史,从地下出土文物到地上遗址,都能持续传递文明信息。”作为新郑人,时伟超深刻感受到在遗址保护过程中洒下的汗水,都化成了沉甸甸收获:遗址公园成为“触摸东周历史”的文旅地标,2024年接待游客61.62万人次,带动周边消费,涵养城市气质;李家楼郑公大墓相关文物与故事,让游客从观看博物馆里的文物,延伸到遗址现场、感受历史场景。
同时,郑韩故城通过多元文化活动让久远的历史“活”起来:创编《莲鹤方壶》主题歌曲及古乐小剧《出其东门》;利用复制的“新郑编钟”“骨笛”等乐器演奏《唱支山歌给党听》等红色经典曲目,线上推广引发广泛关注。推出“新无止境郑藏古今”城市之礼、编钟茶具组、莲鹤方壶胸针、“郑风21首”剪纸汇编等文创产品,将遗址文化元素转化为可感知、可消费的文化IP,深受公众欢迎。
就郑州而言,郑韩故城也进一步丰富了“华夏文明之源”的内涵,与商城遗址、大河村遗址形成“大遗址矩阵”,夯实了郑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定位,郑韩故城依托早期考古发现积累的文化底蕴,成为矩阵中独特的东周文明标识。
作为“大遗址保护”标杆,郑韩故城的存在还为“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注入硬核内容,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河南文化遗产的深厚底蕴。
书“民生服务”答卷
当前,考古遗址公园分城镇中心型、城郊型、郊野型三类。城市叠压型大遗址的保护与利用一直是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难题。
“郑韩故城最大的特色,就是古代城址与现代城市叠压。郑韩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采取边腾退、边考古,边保护、边设计、边建设的方法,采用‘整体格局—重点片区—展示点’相结合的方式构筑城市文化骨架,把新郑建成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交融的公园城市,既保护好文化遗产,又让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为当代人服务。”第四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艺术周活动中,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王青岚以郑韩故城为例,解析城市叠压型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策略与实践。
作为新郑市民的杨女士,对新郑遍地古迹、被誉为“露天的博物馆”深感自豪:“住在新郑,就是住在一个大型公园里,几公里的景观带、免费公园,是大家日常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杨女士还高兴地介绍,除了“考古遗址”贴近大众,还产生了奇妙的结合:通过“操场建在公园里”的创新模式,子产小学、实验小学、市直小学、苑陵中学、市直中学等一大批学校将校园与考古遗址公园有机融合,郑韩故城的大遗址成为青少年沉浸式学习的“户外课堂”,“孩子们耳濡目染,历史文化的传承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
在郑韩故城研学基地,郑韩故城北城门遗址、新郑考院博物馆、郑国车马坑遗址博物馆、新郑博物馆等场馆课程丰富多样:郑韩故城北城门遗址开展的“探秘郑韩故城”、新郑考院博物馆的“考院开笔礼”和“模拟科考”、郑国车马坑遗址博物馆设置的“车马拼装”和“室外考古”、新郑博物馆开展的“瓦当拓印”等研学活动,年均吸引周边万余名中小学生参与研学活动,“考古+文化+手工”的模式,强化文化传承与科普功能。
从1923年李家楼郑公大墓中“飞出”莲鹤方壶至今,郑韩故城的“重生”已走过百年历程,这座集保护、展示、教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地标,将持续书写出“以遗产价值为基,以科学保护为骨,以文化惠民为魂”的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