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麟
5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河南人口总量、人口密度、人口流动量都比较大,社会问题复杂多样,必须扎扎实实加强社会治理。”这一重要指示,不仅为河南加强社会治理工作指明了方向,更深刻揭示了社会治理与国家现代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当前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人口大规模流动,加强社会治理既是统筹发展与安全的核心命题,更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支撑,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河南必须将加强社会治理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升治理效能,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为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筑牢坚实基础。
一、全面落实党的领导,健全社会治理体制机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社会治理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落实党的领导,健全社会治理体制机制”。
在社会治理中,必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实践表明,治理成效显著的地区都是党建工作和社会治理融合得好的地方,因此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基层社会治理的全过程各方面,使党组织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领头雁”“主心骨”。在基层,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通过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的纵向紧密衔接,将党的领导延伸至治理末梢,使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同时,借助党建联盟等载体,横向整合企业、社会组织、群众自治力量等多元主体,使党组织成为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增强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形成党建引领、协同共治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同时,要注重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新群体在社会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通过党建引领,将这些群体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为社会治理注入新的活力,如在新就业群体中成立党支部,组织快递员、外卖员等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发挥他们走街串巷、熟悉社情民意的优势,及时发现并反馈社会问题,助力基层治理。
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提高为民服务水平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核心是人,只有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安定有序,才意味着治理的科学有效,因此基层治理归根结底要落在服务群众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好凝聚服务群众,健全群众利益协调机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河南作为人口大省,群众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了解群众的需求,精准施策。在健全群众利益协调机制方面,要建立多元化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例如,在处理邻里纠纷、劳动争议等问题时,充分发挥调解机制的作用,将矛盾化解在基层,避免矛盾激化升级。
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是提高为民服务水平的关键,要加大对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民生领域的投入,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比如,在教育方面,均衡城乡教育资源,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在医疗领域,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就是要从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关注群众的身边事、烦心事,建立群众诉求表达机制,畅通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坚持固本强基,推动资源下沉
基层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重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根本,推动资源、服务、管理下沉,确保社会治理各项工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基层社会治理成效直接关系到百姓的切身利益和幸福指数,推动资源下沉,一是要将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向基层倾斜,在人力方面,充实基层工作力量,选拔优秀干部到基层任职,加强基层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在物力上,保障基层办公设施、设备的配备,改善基层工作条件;在财力上,加大对基层的财政支持,确保基层有足够的资金开展社会治理工作。二是要将公共服务延伸到基层,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服务,如建立社区一站式服务中心,将民政、社保、医保等服务事项集中办理,实现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三是要赋予基层更多的管理权限,明确基层的管理职责,让基层能够更好地履行社会治理职能。其中,网格化治理是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通过治理单元的进一步细化,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进而提升治理效能,同时赋予基层更多管理权限,明确权责边界,避免“小马拉大车”现象,使基层从“政策执行者”转变为“问题解决者”。
四、高度重视法治和诚信建设,强化社会治理保障
法治和诚信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法治和诚信建设,发挥好法治对社会治理的规范和保障作用,加强诚实守信的价值引导,提高政府诚信、企业诚信、社会诚信水平。”
法治是社会治理的基本手段和重要保障。首先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治意识,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其次应加强执法监督,确保执法公正、公平,维护法律的权威,例如在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等领域,严格依法执法,维护社会秩序。同时,加强法治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诚信建设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政府要带头讲诚信,做到依法行政、政务公开,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企业要诚信经营,遵守市场规则,履行社会责任,杜绝假冒伪劣、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此外,应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对失信行为进行联合惩戒,对守信行为进行激励,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
五、加强源头防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和谐稳定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盯牢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河南作为经济大省、人口大省,面临的风险隐患复杂多样。在风险隐患排查方面,要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对各类风险进行全面排查、科学评估,加强对安全生产、食品安全、金融安全、社会治安等重点领域的风险排查,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隐患,例如,在安全生产领域,定期对企业进行安全检查,排查安全隐患,督促企业整改落实;在金融领域,加强对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风险的监测和预警。
在风险治理方面,要制定科学完善的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一旦发生风险事件,能够迅速响应、有效处置,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治安巡逻,增强群众的安全感,同时,加强对重点人群、重点场所的管控,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其中,对于重点领域风险的防范化解,就是要针对不同领域的风险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如在化解金融风险方面,加强金融监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加强对信访问题的处理,及时化解社会矛盾,防止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关于加强社会治理的重要讲话,内涵丰富、意义深远,我们要深刻领会讲话精神,扎实推进社会治理各项工作,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 (作者单位:中共郑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