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震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文旅融合前景广阔,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这一重要论述为郑州锚定“天地之中”文化坐标、绘就“诗和远方”新图景指明了航向。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守护者,郑州肩负着以法治赋能文旅融合的时代使命。新征程上,郑州将牢记总书记嘱托,以法治之力激活千年文脉,筑牢发展根基,让“诗和远方”在良法善治中绘就古今辉映、生机盎然的中原新图景。
一、法治理念引领:文旅融合的战略根基与郑州使命
文旅融合不仅是产业经济的叠加升级,更是文化价值传承、城市形象塑造与区域竞争力的战略重构。郑州推进文旅融合,必须以法治理念为罗盘,清晰锚定其核心根基与独特使命。
1.法治是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定盘星
法治作为文旅融合的“定盘星”,通过制度刚性界定多元主体权责、平衡多维价值冲突,为资源配置与市场活力提供稳定可预期的规则框架。郑州文旅融合面临的核心挑战亟须法治破解,其一,历史资源活化不足。如“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功能单一,需通过立法确权与文化资产赋能,创新活化路径。其二,产业链条松散。黄河文化IP碎片化,缺乏标志性演艺项目,需以法治整合资源权属,构建系统化产品矩阵,可将重点项目纳入重大行政决策程序的经验,强化规划衔接与品牌保护。其三,新业态监管滞后。沉浸式项目安全标准与数据规范缺失,需制定《郑州市沉浸式文旅安全导则》,填补监管盲区。
面对深水区矛盾,法治可通过制度创新打破条块分割,激发主体创造力,为郑州落实“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基地”目标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践行党的二十大“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深度融合要求。
2.郑州承天时、秉地利、聚人和的文旅使命担当
郑州文旅发展承载着历史、地域与民生的三重使命,需以法治激活“天地之中”文脉基因,匹配国家中心城市能级,回应人民美好生活诉求。郑州有着“天地之中”的历史文脉与法治文化基因,从夏商古都的邦国治理雏形到“告成周公测景”的礼法合一,郑州地区自古孕育了丰富的制度文明。守护传承这份厚重的法治文化遗产,并以现代法治手段激活其时代价值,是郑州文旅融合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作为正在崛起的新一线国家中心城市,郑州的文旅发展需匹配城市能级提升的要求。法治不仅是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优化营商环境的基石,更是吸引高端文旅要素、保障重大项目落地、维护国际游客权益的必然要求。
文旅融合的终极目标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法治必须保障文化权利的普惠共享、旅游服务的优质安全、文旅消费的公平透明,让“诗和远方”真正成为郑州人民的日常福祉。
二、法治实践赋能:文旅融合的法治保障与郑州探索
法治理念的落地生根,关键在于扎实有效的法治实践。郑州亟须围绕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关键环节,构建支撑文旅融合行稳致远的三大保障维度。
1.强化制度供给与规则体系保障
构建“法规引领—协同治理—标准支撑”三位一体的规则体系,是郑州文旅深度融合的制度性保障。立法层面,需立足黄帝文化、商都遗址等地域文脉,加快制定《郑州市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条例》,系统规范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与全域旅游规划衔接,重点填补数字文旅、研学旅行等新业态监管空白,并对“只有河南”等核心品牌建立专项保护机制,将特色资源转化为制度化实践;协同治理层面,应建立文化广电旅游部门牵头的跨部门权责清单与联合执法机制,整合发改、自然资源等部门职能,并推动成立文旅产业法治研究会,以智库支撑破解条块分割困境,实现多元主体共治;标准层面,须联合行业协会制定覆盖服务质量、数据合规及沉浸式项目安全的地方标准,参考河南研学旅行基地等级评价实践,针对性出台《郑州市沉浸式文旅安全导则》,以技术性规范筑牢法治底线,实现标准化与法治化的深度互嵌。
2.优化市场监管与治理能力保障
优化郑州文旅市场监管与治理能力,需聚焦三大核心路径:其一,深化综合执法效能改革。整合文化、旅游等执法力量,建立跨部门信息共享与案件协同移送机制,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智慧文旅法治监管平台”,实现景区、在线平台等全场景风险预警与非现场精准执法。其二,构建信用监管新机制。完善市场主体及从业人员信用档案,实施分级分类动态监管,对守信主体提供“先游后付”等激励措施,对严重失信者实施联合惩戒。参考《郑州市“十四五”文旅规划》提出的“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推动信用评价嵌入行业准入、服务标准等环节,强化自律与他律协同。其三,强化知识产权与文化安全底线。严打商标侵权、盗版等行为,健全文化内容审查与意识形态安全防控体系,将重大文旅活动风险评估与应急响应纳入法治化流程。
3.畅通权益救济与法律服务保障
权益救济与法律服务保障是文旅融合治理现代化的核心维度。在纠纷解决机制上,需推广“12345+旅游投诉”联动模式,于重点景区设立巡回法庭及调解中心,通过法官工作室实现纠纷就地化解,并探索在线调解、仲裁等非诉机制,同步建立文旅消费公益诉讼制度,提升解纷效率与司法可及性。公共法律服务方面,应在文旅聚集区设立法律服务站,编印风险防范指南,开展针对性法律培训与咨询,并鼓励律所设立专业文旅服务团队,形成预防性法律保障网络。
三、法治机制护航:文旅融合可持续发展的郑州路径
法治对文旅融合的保障不是静态的、短期的,而应是持续的、系统的、形成良性生态的过程。郑州应着眼长远,致力于构建一个涵养文旅繁荣的“法治生态圈”。
1.塑造文化传承与创新导向的法治氛围
塑造文化传承与创新导向的法治氛围,需以法治赋能文化遗产活化、建构法治化城市叙事、培育契约精神三维协同推进。在文化遗产活化领域,通过产权流转、特许经营、知识产权入股等法治化模式,将保护责任与开发收益制度化绑定;城市叙事建构层面,应挖掘古代典章制度、近现代法治探索史实,融入法治主题宣传、沉浸式体验等载体;契约精神培育需依托文化浸润与典型示范,例如苏州姑苏区以苏绣等非遗资源打造“指尖秀法”品牌,推动规则意识内化为市场主体自律,营造风清气正的文旅生态。
2.培育动能充沛与活力迸发的产业法治土壤
法治赋能文旅新业态需坚持包容审慎监管,针对元宇宙文旅、沉浸式演艺等新兴领域,通过划定创新沙盒、明确安全底线,激发产业活力。优化市场主体法治环境,需清理准入壁垒,落实减税降费、融资扶持等惠企政策的法治化兑现机制,并精简审批流程。参考云南文旅“首违可不罚”的柔性执法实践,提升营商环境便利度,保障民营经济权益。构建产学研协同平台,应支持高校设立文旅法律研究中心,促进实务界与产业界对接,针对IP出海、数据资产交易等前沿问题联合攻关,如“法治+非遗”创新模式,推动法律研究成果转化为产业合规工具,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制度闭环。
3.构建智慧高效与共享共治的法治运行支撑
构建智慧高效与共享共治的法治运行支撑,需打造全周期数字法治生态。深化文旅与智慧司法协作,利用区块链技术存证文旅合同、版权交易等关键信息,推动纠纷预防、执法监督数字化直达文旅场景,如浙江推广数字文旅法庭,实现案件线上闭环处理。强化城乡区域法治协同,健全郑州市域内巩义、登封等区县与中心城区在资源保护、开发营销的制度衔接,探索郑州都市圈文旅标准互认机制。同时深化国际法治互鉴,对标国际文旅目的地规则,提升文化遗产保护、无障碍服务、国际游客权益保障等领域的接轨度,通过讲好郑州商都遗址法治守护等故事,增强国际吸引力和规则话语权。
(作者单位:中共郑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