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双轨”引凤筑巢诚意满满
“郑州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为我解决了后顾之忧,让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作为研究院柔性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姚莹教授亲历了郑州人才生态的吸引力。她享受的人才公寓和科研启动资金政策,正是郑州“郑聚英才计划”的缩影。
吸引“姚莹们”的不仅是“真金白银”,更是郑州独特的产业土壤。“与其他地方相比,郑州在退役锂电池回收利用、绿色二次电池等研究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产业优势,能够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实践场景和数据支持。”姚莹解释道。作为研究院电池资源优化团队责任教授,她的研究方向与此高度契合。目前,团队已推动“废旧锂电池高净度回收再生处理”开发试验生产线建设,并与河南循环科技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开展深度合作,进行技术验证和示范。这正是科研成果服务地方循环经济产业的直接体现。
北理工郑州研究院深谙“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构建了“院士领衔、团队落地、属地发展”模式。通过“校派+自聘”“国内+国际”人才工作体系,研究院目前已柔性引进10个院士团队、40余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初步建成一支170余人教科研队伍。
博士后孙志兵正是这一机制的受益者,他获得了充裕的科研启动资金和校企合作通道。“这里既有北理工的学术基因,又有中原的产业血脉。”孙志兵计划以研究院为起点,“把实验室成果变成解决产业痛点的‘金钥匙’。”
未来5年,这里还将培养1000名硕博士,打造“学习在豫,就业在豫”的人才闭环。
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柏利表示,研究院自落地以来,深切感受到了河南省、郑州市以及中原科技城的高度重视与鼎力支持。“从高品质过渡办公场地到永久院区的加速建设,从房租补贴到装修支持,政府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柏利对此深有感触。
更深层次的扶持在于机制创新。研究院打破传统科研机构发展路径,开创性构建了“创新实验室+中试基地+学科性公司”三位一体的发展新模式,打通了从基础研发到产业化的关键环节。目前,研究院已启动包括智能车辆、精密刀具等在内的4个中试基地建设,为“研发在平台、验证在基地、量产在公司”的创新链条提供了坚实支撑,显著加速了技术熟化与转化进程。
政策红利与创新机制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产业动能。在医工融合领域,研究院数字微流控团队与华兰生物携手打造的智能化高通量细胞—药物作用评估系统,有望大幅缩短新药研发周期;在新材料领域,研究院研发的高精密陶瓷膜技术,正助力本地环保、生物制药等企业实现降本减碳与国产替代……
除此之外,政府搭建的产学研对接平台,更是高效促成了研究院与河南河一工精密工具、护航实业等本地企业合作,成功攻克了刀具加工磨削烧伤、汽车雷达探测盲区等具体技术瓶颈。
站在加速崛起的永久院区,眺望郑州这片日益繁盛的科创热土,北理工郑州研究院的“桥头堡”作用愈发清晰。它不仅是前沿技术落地的“转化器”,也是高端人才汇聚的“强磁场”,更是驱动区域新旧动能转换的“主引擎”。北理工郑州研究院的扎根与成长,清晰地勾勒出郑州以创新驱动塑造未来竞争力的坚定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