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调解之笔绘就最美“枫”景
建设路街道是中原区最早成立的办事处,老旧小区多。面对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建设路街道把平安建设融入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体系,以“情、理、法”为抓手,建立“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三种化解机制,用“情”共鸣,做实人民调解;用“理”说服,做优司法调解;用“法”规范,做好行政调解。
桐柏路191号院,群众因为停车管理产生了矛盾,调解小组发挥熟邻作用,在“遇四说事儿日”组织群众围坐一起共同商讨,和当事人忆往昔、看未来,促使双方适当让步,成功化解矛盾。
在矛盾较为复杂、需专业法律人士指导介入时,通过“向阳花开”线上调解室,直接连线法官、检察官,远程面对面调解;引进专业诉前调解团队“和尔解”现场调解,“许多矛盾都能通过专业人士‘讲道理’的方式化解。”建设路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群众对法律的认知越清晰,矛盾风险的隐患就越低。
建设路街道聚焦问题根本,构建“队伍+阵地+云端”的全域普法矩阵,深入挖掘辖区法治资源,培育了一支19人组成的“法律明白人”队伍,他们化身“行走的法典”,活跃在社区院落把生硬的法条变成顺耳的贴心话;在6个社区全域搭建家门口的“普法课堂”,做到按需普法、送“法”入院。
通过平安建设与网格化治理的深度融合,2024年,建设路街道化解矛盾纠纷513起。
这样的场景不止出现在建设路街道,郑州全面推进平安建设率先融入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体系,推动4.6万名综治力量和2.6万名审判员、检察员、民调员、警员、巡防员、律师“五员一律”常态化进驻网格,贴近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实现了矛盾化解、风险预警、源头防控“入网、在网、一网处理”,书写着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
“善良的心是最好的法律”,郑州持续叫响“网格议事厅”“小巷先锋课堂”等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品牌,建立城市综合信用积分体系,以“郑能量”引领新风尚,走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治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