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孙志刚 通讯员 张静)日前,中原区棉纺路街道三棉西社区调解委员会接到居民李先生投诉,反映其楼上住户王女士家因孩子跑动、家具挪动等产生的噪声,严重影响了家人休息,多次沟通无果后矛盾逐渐升级。
接到投诉后,中原区棉纺路街道三棉西社区调解委员会立即介入,通过“三步走”化解了这起邻里噪声纠纷。第一步,实地走访,摸清“噪声症结”。调解员第一时间分别入户与李先生、王女士沟通,详细了解噪声产生的时间、频率及双方诉求。原来,李先生家中有老人,对夜间及午休时段的声响较为敏感;而王女士孩子年幼好动难免产生噪声。调解员现场观察房屋隔音情况,发现老小区楼板隔音效果较弱是客观因素之一。
针对双方诉求,社区组织“面对面”调解会,并邀请楼栋长参与见证。调解员首先肯定双方的合理诉求,然后结合《民法典》中“相邻关系应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条款,引导双方换位思考。
调解后一周,社区调解员进行电话回访,双方均表示噪声问题明显改善,邻里关系也趋于缓和。“现在楼上动静小多了,有一次孩子不小心弄出声响,王女士还特意发微信道歉,感觉心里暖暖的。”李先生说。
楼上楼下的“声音”,考验着邻里包容的“温度”。社区始终认为,噪声纠纷的化解不仅要靠规则约束,更需用同理心搭建沟通桥梁。为此,棉纺路街道三棉西社区将在老旧小区楼栋群普及“邻里噪声相处小贴士”,并收集居民对隔音改善的建议,从源头减少此类纠纷,让“闻声不闹心”成为邻里相处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