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从1995年到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这群成长于互联网、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普及时代的年轻人,还看书吗?他们偏好读什么书、又如何阅读?
“Z世代”的书单
“Z世代”被称为“网络原住民”。在中国,“Z世代”约有2.6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近五分之一。
作为“土生土长”的“网生代”,“Z世代”的阅读呈现鲜明的数字化特点。今年世界读书日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6.7亿人,其中26岁至35岁的用户是主力。
多个数字阅读平台的热门书单反映出,“Z世代”的阅读呈现鲜明的多元特征和时代印记。
特征一:传统经典读物和文学名著长盛不衰。
特征二:政治、经济、社会类书籍不断升温。
特征三:心理学和个人成长类书籍受青睐。
特征四:历史类书籍流行。
特征五:网络文学“吸睛”又“吸金”。
以阅文平台为例,“Z世代”去年在阅文新增用户中占比近四成,人均在读作品数从2023年的28部提升至31部。奇幻、现实生活、轻小说、科幻、历史是增速最快的前5大网络文学题材。
读书成了全感官体验
手捧书本静静阅读的场景,越来越多地被数字阅读替代。无论上班路上还是出差旅程,打开手机、电脑或是手持电子书阅读器享受海量书籍内容,是“Z世代”的阅读新常态。
书不仅可以自己“看”,也可以听别人“讲”。大学生程楠最近“沉迷”在B站上看《百年孤独》的解说视频。“面对这一大部头的世界经典,我翻开书好几次都没有勇气看下去,但B站‘up主’的解说视频看了好几个。”她说。
看视频讲书成为一种新的阅读潮流。去年,抖音平台上时长多于5分钟的读书类视频数量同比增长336%,播放量同比增长137%;同时,书评类视频和图文播放量增长135%,累计分享次数增长518%。
读书,甚至成为一种新的社交行为。通过豆瓣、微信读书、小红书等平台分享批注、书评,阅读弹幕文化兴起;建立阅读群、寻求身份认同;和读书博主积极互动……阅读与社交靠网络“一线牵”。
倒逼传统出版业变革
抖音旗下的番茄小说,已与全国近400家出版机构达成深度合作。约38万册出版物电子书在此上架,同比增长60%,其中不乏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番茄平台上已有140余部原创作品实体出版,累计销量突破400万册。
面对年轻人图书消费习惯的变化,一些出版界人士认为,出版需要“年轻态”融合发展。
B站跨年晚会的集体狂欢、“哪吒”系列点燃的民族情感、“谷子经济”的蓬勃发展、“拉布布”等潮玩引发的追捧……在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学院教授丛挺看来,这些文化现象不仅是观察年轻人的窗口,更是出版业破局的契机。
数字技术不仅重塑了阅读行为,也在改变图书出版格局。出版机构利用大数据分析读者习惯,实现精准推送;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成为重要营销阵地……
读书仍是一件“深刻的事”
今年世界读书日前夕,浙江图书馆“文澜读书岛”向广大书友发出倡议——“每天读书半小时,每月阅读一本书”。
“文澜读书岛”是个读书组织,发起人岳耀勇直言,短视频等碎片化信息的盛行,侵蚀着人们的阅读能力。
杭州市余杭区瓶窑第一中学语文教师项丹利说,长期沉浸于碎片化信息的学生,面对需要综合理解与深度分析的题目,显得力不从心。
“爬山要爬泰山,读书也要读经典名著,要去人类精神的‘顶峰’走一走。”文化学者曹文彪认为,经典作品有助于滋养年轻人的思想情感,提升表达能力。
“深阅读”习惯 可以让大脑“更聪明”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张立群说,深度阅读在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读者在字里行间构建的思维导图,实质上是大脑中神经元突触进行物理重构的过程。这一重构过程促进了知识模块的系统性建构。
面对碎片化信息充斥网络的情况,“深阅读”犹如建造一座“认知防波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孙晓艳说,通过精读建立的知识谱系、历史坐标和思维模型,是人们分类存储各类信息的精神“货架”,能过滤90%的无效信息噪声。
学校是培养“深阅读”的重要场所。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倡导“每天阅读半小时”。毕业时,同学们感慨“6年来读的书垒起来比身高都高了”。
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2025年“中国好书”青少年专榜在京发布,共有100种图书入选。《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第二卷、《共和国之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诞生记》等图书入选榜单。
政策方面,今年,教育部办公厅、中央宣传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深入实施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的通知》,鼓励开展“每天阅读一小时”“周末阅享半日”行动,建立健全学生阅读长效机制。
尽管如此,“深阅读”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数字时代,“深阅读”一定要捧起一本纸质书吗?数字阅读能否深入知识海洋?
出版界人士普遍认为,从“读纸”到“读屏”,变化的是载体与空间,不变的是读者对知识的渴望。传统与数字可以兼容。
用“深阅读”照亮“Z世代”的成长之路,是出版业的新使命。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晖提出,通过创新青少年阅读活动形式,鼓励青少年分享体验、表达感受,在读写共创中点燃兴趣、收获成就。
守护思想的火种,开拓精神的疆土。读书,对每个人都是一件值得的事。
据新华社北京8月1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