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安欣欣 孙雪苹
8月19日下午,作为2025中国(郑州)国际期货论坛系列活动之一的“对外开放论坛”在郑州举行。来自国际顶尖投行、国内知名期货公司、跨国大宗商品贸易等领域相关代表齐聚一堂,聚焦“期货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主题,探讨中国期货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路径与前景。
本届论坛由郑州商品交易所、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联合主办。对外开放论坛紧扣中国期货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核心主线,吸引全球金融机构与实体企业的热切关注。
近年来,我国期货市场影响力持续提升,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中发挥着独特作用。2025年上半年,全市场新增期货客户41万个。其中,境外客户增长更为迅猛,较2022年同期增长63%。目前,已有来自全球39个国家或地区的交易者参与中国期货市场,中国期货市场国际化进程稳步推进,高质量开放新格局加速形成。
中国期货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杨光在致辞中表示,期货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联动效应的关键环节。当前,我国商品期货市场成交量在全球总量中占比超六成,商品期货交易量连续多年居世界前列。在此背景下,进一步推动期货市场对外开放,有助于完善我国期货市场参与者结构,优化市场规则制度体系,推进我国期货市场“量质齐升”,不断增强竞争力和影响力。
“对外开放也是服务产业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抓手。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境内外产业链企业对风险管理、定价服务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强烈。未来,郑商所将坚定不移推进对外开放,持续探索跨境合作,不断优化制度体系和环境,推进境内外企业广泛利用期货价格进行贸易定价,更好赋能实体经济,服务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郑州商品交易所相关负责人说。
论坛现场呈现系列产融结合的鲜活样本。中国证监会期货监管司相关负责人发表主题为“期货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现状与展望”的演讲;芝商所亚太区客户发展和销售服务部董事总经理蒂姆·史密斯以“交易所全球市场拓展策略分享”为题展开分享,他强调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在他看来,日益加剧的市场波动正考验着全球金融体系的强度与韧性,在此环境下,中国期货市场与全球衍生品市场应持续发展、创新,以满足各类机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及金融机构)日益复杂多变的风险管理需求。
在圆桌讨论环节,多名来自境内外的期货公司相关负责人围绕“期货行业对外开放的路径与展望”,从行业的发展现状出发,并结合自身公司的情况,就国际业务方面的探索和进展、海外出海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及难点、本地化与国际化之间的平衡选择、如何实现差异化的深耕发展等展开深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