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PDF版阅读

巩县石窟与云冈石窟美美与共 ——访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

“巩县石窟开凿等级高、雕刻精美,是众多石窟艺术中的一颗明珠。”在“丝绸之路·黄河:巩县石窟”摄影艺术展开幕前夕,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8月23日在郑州博物馆展厅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表达了对这座石窟群落的欣赏与赞叹。

“巩县石窟大家关注的都很早,它规模不是太大,但是雕刻精美,尤其是‘帝后礼佛图’的存在证明了它有着较高等级,在全国近6000处石窟和摩崖石刻中,就像一颗明珠,精致又精美。”作为长期深耕云冈石窟研究的专家,杭侃认为,同为北魏时期开凿的巩县石窟,与云冈石窟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石窟中央方形的‘中心柱’,就说明了它与云冈石窟的联系。”杭侃告诉记者,远在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就有许多类似“中心柱”的形式,从形制上来说,这是云冈、巩县两大石窟相似的地方。此外,从石窟的“彩美工巧”角度出发,同为在砂岩体上的开凿的巩县石窟,其刀法平直锐利,造像题材也与云冈石窟颇为相似,十分具有研究价值。

记者跟随杭侃院长漫步展厅,巩县石窟第一窟中心柱及其周围佛像的全景图,吸引了他的注意。“你看图片中心的佛像,好像在对着你笑。”杭侃说,石窟造像作为一种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其佛像刻画的方式也在不断改变,南北朝、唐代、宋代的佛像刻画也各不相同,但是历经1000多年留存至今的北魏时期佛像,是最具有“神性”的,它俯看着芸芸众生,却同我们没有“距离感”。

从大门走向展厅更深处,这条参观线路就像一场“考古研究报告”,为到访的游客与市民层层揭开巩县石窟的神秘面纱。杭侃表示,摄影对雕塑的表现力有着独特优势。当下,他也在准备策划相关艺术活动,邀请摄影家、雕塑家们参与其中,力图通过艺术手段重新发现石窟之美。“我十分期待有机会把巩县石窟摄影展带回大同去,带到云冈去。” 本报记者 李居正

2025-09-06,11886| 2025-09-05,11875| 2025-09-04,11860| 2025-09-03,11852| 2025-09-02,11844| 2025-09-01,11828| 2025-08-31,11824| 2025-08-30,11820| 2025-08-29,11812| 2025-08-28,11796| 2025-08-27,11788| 2025-08-26,11780| 2025-08-25,11764| 2025-08-24,11760| 2025-08-23,11732| 2025-08-22,11772| 2025-08-21,11716| 2025-08-20,11708| 2025-08-19,11700| 2025-08-18,11677| 2025-08-17,11673| 2025-08-16,11669| 2025-08-15,11661| 2025-08-14,11653| 2025-08-13,11645| 2025-08-12,11637| 2025-08-11,11629| 2025-08-10,11625| 2025-08-09,11621| 2025-08-08,11613|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