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到巩县石窟是在1985年,接下来的数年去过十几次,每一次看的感受都不一样。”在“丝绸之路·黄河:巩县石窟”摄影艺术展展厅,云冈研究院研究馆员、山西省灵岩云冈石窟保护基金理事长赵昆雨仔细端详着每一幅作品:“总的来说,我看巩县石窟和云冈石窟最为接近。工匠可能就是从平城走到巩县的同一批工匠所雕刻的,有非常密切的血缘关系。”
赵昆雨回忆,20世纪80年代,中日共同出版了“中国石窟”系列图书,但当时的印刷水平和摄影师的角度各不同,这一次巩县石窟摄影艺术展为观众提供了各个层面的细节,尤其是在特殊光线下呈现了很多雕刻的细节,非常震撼。
赵昆雨认为,1500年前的雕刻家,在石窟里面留下很多的话,不是用嘴说的,是用凿留下来的。“只要你有足够的积淀、对它有足够的了解,你就会收听到来自1500年前古人的留言。”作为主要从事石窟音乐雕刻研究的石窟研究专家,赵昆雨对音乐雕刻格外关注,而他表示每次看巩县石窟都有新的发现,“比如我在展厅看到的手持琵琶,既没有琴弦、也不表现琴筝,这个和龙门石窟的不一样,反而和云冈接近,包括旗鼓等各方面的表现,对研究云冈乐器雕刻很有帮助。”赵昆雨颇为感慨地表示,巩县石窟雕刻细腻,尤其是大师雕刻的作品,构思奇妙、内容丰富,看不够!
本报记者 左丽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