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震海
周末午后,偷得半日清闲。腹中忽起饿意,信步街头,便走进一家甜食店。这家店开在不算繁华的十字路口,却透着几分雅致,一楼陈列着各式点心、蛋糕,旁侧一架木制旋转楼梯蜿蜒而上,二楼设了散座,可供人安坐品点,也容得三五好友围坐闲谈。
我点了一份小蛋糕和一杯果汁,拾级上楼,午后人少,临窗选座,这也是近两个月来第一次吃甜食。自从母亲离世后,酷爱吃甜食的我,在两个月内未曾动过,关闭所有短视频,除正常上班工作外,谢绝所有的社交,一日三餐,粗茶淡饭,清心寡欲,并非恪守旧俗,只是想在这份简素里,求一份内心的安宁。
其实,在古代,守孝是要达到三年的,也称之为“居丧”“丁忧”“丁艰”等。过去,凡父母离世,儿子不得任官、不得应考、不得嫁娶、不得赴宴,要在家守孝三年,闭门读书,谢绝世务。在《论语》中,宰我就对孔子提出过这个问题。
宰我是孔子众多弟子中的一位,春秋末期鲁国人,也是有名的思想家、儒家先贤。他对三年守孝提出不同的看法。宰我问孔子:“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宰我的意思是说:“父母死了,服丧三年,时间太久长了。君子三年不习礼,礼一定会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一定会荒废。旧谷已经吃完,新谷已经登场,取火用的燧木已经轮换了一遍,服丧一年就可以了。”
孔子当时的回答是:“丧期不到三年就吃稻米,穿锦缎,你会觉得心安吗?”宰我回答:“心安。”孔子说:“你心安,就去做吧!君子服丧,吃美味不觉得香甜,听音乐不感到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适安宁,所以不会那样做。既然你觉得心安,那就去做吧!”宰我出去了,孔子对大家说:“宰我不仁也!孩子生下来三年后,才能完全脱离父母的怀抱。三年丧期,是天下通行的丧礼。宰我难道没有从他父母那里得到过三年怀抱之爱吗?”
早些时候,读《论语》看到这则故事,感觉宰我是对的,他大胆提出守孝三年之弊端,意思是三年守孝多流于形式,如果每个人都为了走形式而浪费三年,必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后来,真正经历丧母之痛后,再回头看孔子的回答,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真正让孔子生气的不是宰我对三年丧期的质疑,而是宰我内心对“孝”的轻视。有时候,孝并不是你想“守”,而是内心深处的情感会在长时间翻江倒海,仿佛日月无光,失母之痛乃世间最痛之一,无论如何挣扎,很难短期走出。
望着窗外人来人往,我轻轻地喝了一口果汁,酸甜穿过喉咙的瞬间,我又想到母亲,她老人家在世时,最爱喝的就是果汁。这两个月来,我一直在想人之生死,思索人生的意义。总想不明白,人到底为什么而活,既然出生就是向着死亡走去,一切都会走向空无,意义何在?每当夜深人静,总有一种巨大的悲伤笼罩,常常夜不能寐,偶有小憩,总会梦到母亲在世时的点点滴滴。
窗外,飘起了小雨,淅淅沥沥,雨打窗沿发出滴滴答答的声响,房间内显得异常安静。此时,一对青年男女登梯而上,楼梯发出“吱呀”轻响。两人各执一杯奶茶,说说笑笑,那股青春的鲜活,就像两束光,瞬间点亮了整个二楼。
他们在我身旁落座,低声絮语,说未来的向往,说往后的幸福。男孩脸上泛着光,女孩托腮望着他,吸管触到唇边时,常会被男孩的话逗得笑起来:“你怎么知道我是这么想的?亲爱的你好棒!”男孩便笑:“因为你住在我心里呀。”
整个下午,他们都在欢声笑语,无意中听他们之间的闲谈才知,男孩患有先天性疾病,随时都有生命之忧,当天上午他们刚从医院复查出来。那一刻,我忽然震惊,回头望时,正见男孩脸上的光,像一朵怒放的花,在眼前骤然绽开。原来人生终要走向死亡,意义却藏在“好好活着”里,那一刻我被女孩义无反顾的爱感动,被男孩如沐春风的笑容唤醒。
其实,每一位亲人都会离去,包括我们自己。死亡并不是终结,就像烟花终会熄灭,可绽放时的璀璨早已刻进仰望者的记忆里;又如流星终将陨落,划过夜空的光芒却曾照亮过某双惊喜的眼睛。好好活着,在有限的时光里,把爱酿成酒,把暖织成衣,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过得有温度、有分量,才是人生最有意义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