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刘伟平 景静 通讯员 石明晶 文/图)日前,央视报道的二七区长江东路小学“循环校服”引起强烈反响,社会各界纷纷点赞此举环保、节约,建议全国推广。事实上,除了长江东路小学,在二七区,各校园内涌动着别样的“绿色活力”——陇西小学的“漂流教材”开启新学期使命,郑州市第二初级中学的“节能委员”忙着巡查班级……近年来,二七区教育局深耕“绿色育人”理念,通过一系列特色举措,让勤俭节约文化成为校园“新风尚”。
“孩子穿的循环校服又干净又合身,不仅省了钱,还让孩子懂得了珍惜。”长江东路小学教育集团一年级新生家长王女士举着刚领到的循环校服,言语间满是认可。该校通过毕业生捐赠、高年级“以旧换旧”的方式收集校服,经专业机构清洗消毒后,免费发放给有需要的低年级学生,既减轻了家庭负担,更让“物尽其用”的理念在孩子心中悄然萌芽(如图)。
在陇西小学教育集团,“教材漂流记”成为资源循环的生动实践。针对体音美等学科教材,学校实行“班级接力”,让教材在不同年级间循环使用;而语数英等学科教材,则筛选出页面整洁、笔记清晰的版本,经紫外线消毒后赠予学弟学妹,让知识在传递中延续价值。
郑州市第二初级中学等学校设立“班级节能委员”制度,进一步激活学生的参与热情。每天,小委员们巡查班级用餐“光盘”情况、课后电源关闭状态,及时提醒同学节约资源;学校每周开展“节能流动红旗”评比,将节约要求转化为师生争先创优的动力,让全员节能从“软倡导”变为“硬行动”,推动节约习惯融入日常校园生活。
在二七区校园,节约行动已成为独特的育人文化,覆盖各个学段与多个场景。实验幼儿园鼓励师生利用废旧材料自制教具学具,饮料瓶变身收纳盒、纸箱变成拼图板,不仅锻炼了幼儿动手能力,更让“变废为宝”的理念深入人心;春晖小学开展“校园红领巾爱心义卖”活动,学生们交换闲置物品、义卖自制手工作品,部分收益用于公益捐赠,在实践中既培养了理财能力,又涵养了勤俭与奉献精神;幸福路小学推行“借用登记”“旧物改造”制度,后勤部门对工具进行“精细筛查、维修加固、按需采购”,让“物尽其用”理念渗透到校园管理的每一个细节。
如今,二七区“绿色育人”实践已成效初显:不仅有效降低了办学成本,更帮助学生摒弃攀比浪费的不良习惯,学会珍惜资源;节约资源、绿色低碳的理念已成为全体师生的共识,并逐步辐射至家庭与社会,形成了家校社协同崇尚节约的良好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