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晓光 通讯员 杨战伟 文/图
一枚枚精心排列的邮票,在8框64片的展板上连缀成一段段烽火岁月(如图)。75岁的杨昆伦先生用这样的方式,让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历史从尘封的记忆中走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8月底,登封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本完整的《河南(豫西)抗战丰碑》主题邮集。这部历时一年多打磨、历经数十次修改的邮集,系统呈现了河南(豫西)抗战的重要历史节点和人物事迹。它的创作者杨昆伦,是一位有着40余年集邮生涯的老收藏家。
四十年积累,从个人爱好到系统收藏
1951年出生于河南登封的杨昆伦,与邮票的缘分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郑州邮电局办理业务时,不同图案的邮票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到了80年代初,他的个人收藏开始转向系统性收藏。
杨昆伦的集邮之路伴随着不断的自我突破。2005年至2011年间,他的作品先后在多地的集邮展览中展出,屡获奖项。
2024年1月29日至30日,中央电视台四套亚洲版播出了国家文化记忆和传播工程节目《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天地之中》。节目中,杨昆伦别出心裁地用中国邮票编排展现了中国二十四节气发源地——登封“天地之中”。
这些邮票串联起历史脉络,成为向世界展现登封“天地之中”历史文化的独特窗口,让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传向四方。
抗战邮集,用方寸邮票铭记河南(豫西)烽火
2024年8月,得知登封市筹备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后,杨昆伦主动联系登封市老区建设促进会,提出以邮集形式呈现豫西抗战历史。
邮集创作历经三次重大调整:初版以中共党史为主线,因内容泛泛而放弃;二版聚焦全国抗战背景,但缺乏豫西特色;终版确立“背景—核心—收尾”结构,从九一八事变铺垫,突出1944年皮定均、徐子荣开辟豫西根据地的关键史实,最终以1945年王树声、戴季英领导登封战斗作结。
为保障内容权威性,杨昆伦开展了多维度调研:查阅抗战书籍、老报纸及政府网站公开资料;实地考察河南省博物院、徐庄镇孙桥村旧址、大冶镇曹村等地,记录口述历史;还特邀摄影师拍摄红石头沟村司令部旧址等历史场景。登封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给予了大力支持,登封市委党史部门补充了官方档案,确保邮集兼具学术性与纪念价值。
如今,75岁的杨昆伦仍活跃在集邮一线,一枚枚邮票在杨昆伦的手中变成了传承红色记忆、传播中华文化的独特载体,让历史在当下焕发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