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车道平
时间老人的脚步总是迈得特别快,瞬间80多个春秋过去了。有人说,一些往事让人不堪回首。我却说,岁月中的许多经历喜也好忧也罢,总是让人留恋,还会让人潸然泪下,久久不能忘怀。
多少年来,最不能让我忘怀的是一张照片,照片上,慈祥的母亲抱着襁褓中的我,照片已经泛黄,但母子容貌依然清晰可见。当年照片中的母亲30多岁,她怀中坐着的那个婴儿正用两只稚嫩的小手搬着两个小小的脚丫,这个婴儿便是我。母亲端庄慈祥,我稚气十足,眼睛直直地望着前方。就是这张在历史名都洛阳照的照片,多少次勾起我对人生的回忆。从照片中走来的我,一天天成长起来,一天天成熟起来。
80多年前,母亲怀我的时候,父亲正带兵在山西省垣曲县一带打击日本侵略者。后来听父亲讲,战斗最激烈的是在垣曲县境内一战。父亲所在部队与日寇激战两天两夜,尽管部队伤亡不少,最后还是打退了日寇一次次进攻,日军尸骨遍山野。当父亲几经周折安全返回部队驻地时,我呱呱落地来到人世间。我半岁时,父母带我去照相馆照了这张照片,为我留下了永恒的念想。此后,这张珍贵的照片一直挂在家里。年幼的我有时会指着照片问母亲:“妈妈,照片上那个小孩儿是谁呀?”母亲会不由自主地点着我的额头说:“是你呀,咋连自己都不认识了。”此时,我嘿嘿一笑跑开了。
新中国一诞生,从照片中走出的我上学了。记得开学第一天,我背着母亲缝制的书包,由父亲领着我到小学报到。临走前,母亲取下挂在墙上的那张照片,满怀深情地对我说:“孩子,你长大了,今天要上学去了,从今儿开始,你可要好好读书,在学堂要听老师的话,当个好书生。”母亲的谆谆教诲,给我增添了信心和力量。
女子师范毕业的杨老师是我的班主任,她教学严谨,十分关爱学生。记得杨老师教我国文,第一课就是“来来来,来上学;去去去,去游戏”。文中的“来、学、戏”等字都是繁体字。老师教我们规范地写好每一个汉字,清楚地读好每一个句子。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勤奋学习,其间,我担任学习委员、中队长等,还跳过级。最难忘的是,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同仇敌忾,进入“抗美援朝”时期,青年学生除了完成学业外,利用课余时间走上街头,散发志愿军打击美帝侵略者的传单。一次次排练剧目配合宣传。这种及时反映时事新闻、短小活泼又颇具感召力的戏剧形式,很受市民喜爱。会引起全场共鸣,振奋人心的歌声与掌声融合在一起,汇聚成一股强大力量。
当年国家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特别是德育教育,深入学生之心。1956年,志愿军回国路经开封市,我有幸作为学生代表,聆听了志愿军英雄黄继光的连长万福来作的报告。万连长真实生动地讲述了1952年10月,志愿军在上甘岭英勇顽强打击“联合国军”的事迹。为了夺取上甘岭战役的胜利,黄继光在关键时刻,舍身用胸膛勇堵敌人枪眼的感人故事,让参会的几千学生直呼“向英雄黄继光学习!向烈士致敬!”英雄黄继光的高大形象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他那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已成为广大青年学生成长的动力。
高中阶段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我有幸作为学生代表,到河南大学大礼堂聆听了时任团中央书记胡耀邦同志的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谈谈青年人的理想”。他用湖南口音深情幽默地讲道:青年人的理想要与国家的发展与需要相结合,不能只想着“人人为我,我为我我”,更不能只想到个人的名利……字字句句饱含深情的寄语,震撼着青年人的心灵,语重心长的教诲,成了青年人不断攀登高峰与前行的力量。联想到后来,我拜读到胡耀邦为后人留下的一副对联: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伟人宽广爱民的胸怀令人赞叹不已。
回首往事,我是从照片中走出来的年轻人,日后,我成为一名肩负重任的人民教师。任教40余年里,我将所学的文化科学知识、人生之德传授给一届又一届学子。他们后来有的成为空军驾驶员,有的成为高校领导,有的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退休后,我没有停歇脚步,坚持参加城市文明建设、文化宣传、人民事务调解等工作,个人获得感、幸福感多多。
从照片中走出来的我,经历着风风雨雨,沐浴着灿烂阳光,转身间,我已进入耄耋之年,但面对美好的未来,我仍充满信心与力量。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多为社会培养人才,多为国家做奉献,乃吾之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