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左丽慧)9月7日,第十一期“商都故事会”在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如期举行,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乔叶以《食话商都:郑州巷陌里的烟火人情》为题,带领观众回味老城美食,体会细枝末节中的城市美好。
故事会上,乔叶将目光投向日常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郑州传统美食,分享自己与这座城市相处时的点滴记忆。提及郑州的美食,是清晨那一碗麻辣鲜香、暖胃醒神的胡辣汤,是午间那一筷鲜嫩入味、地道醇厚的黄河大鲤鱼,抑或是夜深时分慰藉身心、汤浓面韧的烩面,瞬间激活了现场“老郑州”们的味蕾。活动现场,还有观众声情并茂的朗诵乔叶笔下描绘河南美食的经典段落,令在场众人无不垂涎,仿佛美味已在眼前。
乔叶表示,美食链接着深厚的乡土情怀和童年记忆,对于离乡的河南人来说,一碗小小的面食,蕴含的便是故乡的轮廓。其实,早在3600年前的商代,便已埋下贯穿郑州市民一日三餐风味的基因。从郑州商城的考古发现中可见,陶鬲、陶豆、陶簋等各式炊具与食器造型考究、门类丰富,反映出当时人们在食材烹制与宴饮礼仪方面已有一定程度的追求。正是源于这种对饮食的深刻理解,商朝贤臣伊尹才能以“滋味”说汤,借烹饪之道阐释治国理念,从而留下“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千古名喻。从亳都古灶中升起的炊烟,到如今街巷中弥漫的烟火气,郑州人对美食的执着从未间断。乔叶还感慨道,我们当下所处的“商城之心”,历史感和人文感浓郁,处处焕发鲜活的生命力,同样链接着人们千丝万缕的情感,人们亦可从中汲取精神上的美味。现场观众沉浸在嘉宾的漫谈之中,认真咀嚼、反复回味那些熟悉的城市滋味。
如今,无论是收藏于博物馆的古老文物、巍然守护历史的城垣遗址,还是弥漫在街头巷尾的饭菜香气、邻里间家长里短的温暖絮语,它们都深深扎根于这片中原大地。正如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通过“商都故事会”“商都讲坛”“商都沙龙”等一系列城市解码品牌活动所展现的,这座城市的脉搏在青铜与城垣之上跳动,在寻常百姓的烟火生活中流淌,在“商城之心”汇聚成郑州生生不息的文明薪火。